“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如若細看,烏茲別克斯坦的地圖就像一隻頭朝西尾向西的恐龍,在“恐龍”的大腿根部,有一座大的城市,它就是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大約在公元前650年,生息活動於今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珊河流域的粟特人,在現在的撒馬爾罕這個地方定都,並將其命名為“馬拉坎達”。粟特民族,是中國古書中記載的西域古國之一。

除“馬拉坎達”外,撒馬爾罕在歷史上曾經被冠以多個名稱——“悉萬斤”、“康國”、“薩秣建”、“邪米思幹”、“薛迷思加”、“尋思幹”……至中國明朝後才一律稱作“撒馬兒罕”。

“撒馬爾罕”,在烏茲別克語中為“Samarqand”或“Самарқанд”,“Самар”意為“肥沃”,“қанд”的意思是“土地”,即“肥沃的土地”。蒙古時期的政治家耶律楚材曾說:“尋思幹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饒故名之。”在這裡,元耶律楚材將當時的撒馬爾罕稱作“尋思幹”。

在古絲綢之路上,撒馬爾罕連接著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三大帝國,堪稱是一個“文明十字路口”。智慧的粟特人依託這種區位優勢,長期充當中西方貿易的中間商,東至中國,南至印度,西至波斯﹑拜佔廷,東北至蒙古,凡利所在,無不至。經年累月,一部分大富的粟特商人開始組建起幾十人或上百人的商隊,常年商貿於絲綢之路上。至中國的唐朝時期,粟特商隊已成為絲綢之路上的專業商隊,規模大的有幾百人,甚至上千人。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文化水平高,長相也很漂亮)

當時,中國絲綢作為粟特商隊販易的大宗商品,被成匹地銷向西歐大陸。粟特人也將中國大唐帝國所產的各種彩色瓷器器皿、精製漆器器具、名貴茶葉、地道中藥材等珍奇物品從唐王朝的京都長安經河西走廊、新疆輸送到亞歐其它國家,極大地弘揚和發展了古絲綢之路上的商業貿易,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積累了巨大財富的粟特人把撒馬爾罕建造成一座美妙絕倫的都城。公元前3世紀,在歐洲折騰夠了的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到東方歷險。在他的軍隊攻佔這座城池的時候,亞歷山大,這位建立了人類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大帝國的君主,站在城外望著金光閃閃的撒馬爾罕城不禁讚歎道:“我所聽說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只是撒馬爾罕要比我想象中更為壯觀。”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1219年,撒馬爾罕成為花剌子模帝國的新都和文化中心。1231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攻陷後,遭受了滅頂之災。

隨著帖木兒帝國的興起,他的大軍橫掃波斯、印度、高加索、阿塞拜疆和蒙古。他發誓要讓撒馬爾罕成為亞洲之都,把從亞洲各地劫掠來的珍寶堆積在撒馬爾罕,把每個城市的最精巧的工匠帶到撒馬爾罕,在城裡修建最輝煌的宮殿和清真寺。現在城內的大多數建築,如雷吉斯坦、帖木兒陵寢、比比哈藍清真寺、沙赫今達古墓群、兀魯伯天文臺遺址等,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帖木爾曾經說過:“如果你不相信我們的力量,就請看看我們的建築。”

這些建築物的構造的確精巧考究,四周鑲嵌瑪瑙方磚,地面鋪以名貴石材,內飾為鑲金壁畫,所有的門窗和欄杆上都有精雕細刻的圖案以及阿拉伯書法,這些精緻巧妙的細節,印證了昔日撒馬爾罕的文明和繁華。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位於撒馬爾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意為"沙地")廣場氣勢雄弘,它曾是整個中亞的中心,也是當時伊斯蘭的學術中心。整組建築群落由三座神學院組成:正面為季裡雅-卡利(意為鑲金的)神學院,建於1646-1660年;西邊的是兀魯伯神學院,建於1417-1420年;東側的為希爾-多爾神學院(意為藏獅的)神學院,建於1619-1636年。這些神學院是中世紀培養穆斯林神職人員的學府。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兀魯伯是烏茲別克斯坦中世紀的學者、天文學家、詩人和哲學家,兀魯伯神學院是其中最古老的,也是15世紀世界上最好的穆斯林學府之一,帖木兒的孫子兀魯伯曾親自在此授課,這裡是他統治期間世俗科學與人文思想的中心。一百年後,帖木兒的曾孫巴布爾也曾站在神學院的屋頂上,指揮他的軍隊驅逐進犯的烏茲別克部落。巴布爾最終兵敗,被迫流亡印度,而烏茲別克人成了雷吉斯坦的新主人。他們推倒了兀魯伯神學院對面的大旅店和托缽僧宿舍,仿照兀魯伯神學院的樣子,建起另外兩座經學院。後來,蘇聯人重建了雷吉斯坦廣場,給一座經學院加上了一個藍色圓頂。烏茲別克獨立後,烏茲別克人民拋棄了列寧,選擇帖木爾作為自己的民族英雄,想方設法恢復撒馬爾罕的榮光。不得不說,三座神學院雖建於不同時代,但風格組合得相當成功。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我們站在撒馬爾罕神學院前,仰視著這三座時間跨度長達三個世紀的偉大建築。左側的神學院略顯傾斜,卻任然不失莊嚴。繁複的花飾上釉瓷磚,天藍色的馬賽克以及巨大而均勻的空間,使它成為中亞最傑出的建築景觀之一。

雷吉斯坦廣場的東北方,矗立著比比哈努姆清真寺——這是唯一保存下來的由帖木爾親自督建的建築。比比哈姆清真寺建於2399年至1404年,是帖木爾出征印度並征服德里後建成的,在帖木爾時代被公認為東方最雄偉的建築物,也是當時中亞地區最大的清真寺。1404年10月,西班牙使節克拉維霍來到這裡,驚歎於這座清真寺的恢弘。然而,帖木爾卻認為它的拱門太低,難以匹配他的戰功。他於是下令將整座清真寺毀掉重建。每天的大部分時間,他都會呆在這裡,像工頭一樣,監督工程進度……身臨其境,我詫異與它的高大宏偉,那無比奢華的裝飾和耀眼的真金壁畫,向人們展示著撒馬爾罕曾經的繁華和其作為聖地的深厚的資歷。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古爾-艾米爾陵墓位於撒馬爾罕市區內,是帖木兒及其後嗣的陵墓,建於15世紀。陵墓造型壯觀,色彩鮮豔,有球錐形大圓頂,具有濃厚的東方建築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亞建築瑰寶。陵墓始建於1403年,最初作為猝死的帖木兒的孫子穆罕默德·蘇爾丹之墓,後成為帖木兒家族墓。陵墓的靈堂中放有9個象徵性的石棺槨,真正盛放遺體的棺槨則被深深地埋於地下。陵墓中分別安葬著帖木兒、帖木兒的兩個兒子、兩個孫子(其中一個是兀魯伯)、兀魯伯的兩個兒子、兀魯伯的宗教老師以及一個未查明姓氏者。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最引人注目的是帖木兒的孫子兀魯伯為帖木兒造的墨綠色玉石棺。在棺木裡刻著這樣的一行文字——“誰掘我的墓,誰就遭殃。”據說在1941年的6月8日,蘇聯考古隊挖掘帖木兒的墳墓,考古人員看到這句話時報以不以為然的一笑;然而就在開啟棺木的第二天,希特勒偷襲蘇聯,蘇軍被打得潰不成軍。隨後,莫斯科將帖木兒墓裡的這句咒語和這場戰爭聯繫了起來,下令馬上把帖木兒骨骸歸復原位。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平息了“帖木兒的詛咒”後,這場戰爭的指揮官自此得心應手,戰局開始扭轉。不過,這一次對墓葬的發掘證實了關於帖木兒是跛腳,確實是死於肺炎,還有他的面部特徵的歷史記載,證實了兀魯伯死於暴力殺害的傳說,以及所葬其它帖木兒家族成員身份的真實性。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我站在這座陵寢前,不禁暗自喟嘆:作為中亞最偉大的帝王,帖木兒的陵寢卻如此簡單!

兀魯伯天文臺是烏茲別克斯坦的重要古蹟之一,坐落在撒馬爾罕的東北郊。它由帖木兒帝國的創建人帖木兒之孫、烏著名天文學家、學者、詩人和哲學家、撒馬爾罕的統治者兀魯伯於1428-1429年建造,是中世紀時期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臺之一。天文臺是一個三層圓形建築物,有獨特的40米大理石六分儀和水平度盤。兀魯伯在此測出的一年時間的長短與現代科學計算的結果相差極微。今天,兀魯伯天文臺只留下一座巨大的、由大理石製成的六分儀。六分儀安裝在離地面11米深、2米寬的斜坑道里,部分伸出地面,坑道上面是兀魯伯天文臺博物館。當年兀魯伯天文臺編制的《新天文表》,概述了當時的天文學基礎理論和1018顆星辰的方位,這是繼古希臘天文學家希巴爾赫之後,測定星辰位置的最準確的紀律。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我想,兀魯伯作為一個傑出的天文學家,大概比他作為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更要著名一些。

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曾經還是大天朝的領域。漢代時候,撒馬爾罕叫康國,東南是大宛,東面是匈奴。唐朝時期,唐高宗曾在康國置康居都督府。當時的撒馬爾罕,屬於大唐帝國的行政區域。唐玄宗天寶九年的怛羅斯之戰,唐軍慘敗,這個地方便成為大食領土。安史之亂後,撒馬爾罕上空再也沒有飄揚過漢家王朝的大旗。

下午,我們拜訪了撒馬爾罕郊外的一家地毯廠,地毯廠的老闆對中國人十分熱情。很多國家元首在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時,曾經拜訪過這家地毯廠。這家地毯廠繼承了中國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出來的地毯非常精美——在絲綢之路上,中國作出的貢獻確實是巨大的,其影響也是深遠的!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傍晚,我們來到撒馬爾罕郊外一個叫“麥羅思”的小村子裡,這裡有一個叫“科尼·吉爾”的純手工造紙小作坊,至今還保留有傳統的桑皮紙製造技藝。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作坊裡,桑皮紙的製造,包括剝皮、浸泡、鍋煮、捶打、晾曬、磨壓等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通常需要多人通力合作,色澤光潤的桑皮紙才能生產出來。這樣做造出的桑皮紙柔軟、防蟲、拉力強,特別受歡迎。展品屋裡各式各樣精美的紙製品精緻得很,而且特別具有當地特色。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桑皮紙在中國古代又被稱為“漢皮紙”,據說起源於東漢末年,有1800多年曆史,因此被稱為“造紙業的活化石”。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都是耳熟能詳的。然而,來到撒馬爾罕後,覺得四大發明這個地位並不像之前認為的那麼堅若磐石;因為有撒馬爾罕人認為,撒馬爾罕(而不是中國),是世界造紙術的發源地,世界第一個造紙廠是757年在撒馬爾罕建立的,當時的紙張還有一個專有名詞——撒馬爾罕紙。

然而絕大部分中國人依然認為,造紙術源於中國,是一場戰爭將中國的造紙術帶到了西邊。在安史之亂前夕的公元751年,大唐帝國和新崛起的大食帝國曾在中亞有過一次交鋒——即歷史學家所津津樂道的“怛羅斯之戰”。這場戰爭以後,掌握了造紙技藝的唐朝工匠流散到中亞、西亞,不期然促成了造紙術的西傳……

走出科尼·吉爾,見夕陽正恣意地用它那金黃色的餘暉將麥羅思裹攏起來。八月底,正是夏末秋初之時,麥羅思樹林葳蕤,花草繁茂,小橋流水人家……這不就是中國的江南水鄉麼?思鄉之情,不禁悠然而生!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郊外的小朋友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樂器店

“恐龍”腿下的“文明十字路口”——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的父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