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這條路上覆活了!

愚園路上新開的公共市集

把裁縫鋪、修鞋攤、鎖匠店都保留下來

以新的方式,傳承下去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年初,我們寫過一篇關於城中小店關門的報道。

對於那些曾帶給一代人記憶的情懷老店,我們呼籲要放慢發展腳步,多留一些空間。

沒想到文章發出沒多久,意外收到許多留言,大部分都是表達惋惜的。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小店因租金等原因,經營起來尚且艱難,更別提傳承了好幾代的老手藝鋪,尤其是鎖匠店、裁縫鋪、鐘錶店和修鞋攤等。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手藝活這個行當著實辛苦,新一代年輕人都不願意子承父業。

再者,隨著城市更新,馬路上的攤位越來越少,正慢慢地被更迭,老店生存實屬不易。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那麼,肯定有人要問了,這些傳統手藝註定會隨著時代消失嗎?

答案是:不一定。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梧桐樹下修了80年皮鞋

祖孫三代都光顧這裡

愚園路,是上海名氣響噹噹的熱鬧地。張愛玲、現代文壇“三劍客”之一的施蟄存先生、電影演員祝希娟……無數的社會名流都曾居住於此。

戴著袖套穿著圍兜的吳師傅,在1088弄的梧桐樹下修了20年皮鞋。

鄰居們都親切地喊他一聲,“小皮匠”。

一把板凳和一臺老式補鞋機,組成了他工作時需要的家當。從早上5點天矇矇亮,他一直修到天黑才收攤,幾十年如一日。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

在吳師傅從事這門手藝前,他的父親老皮匠已經在愚園路修了60年的鞋。等到他接班,加起來整整80年。

鄰居提到他,總誇吳師傅手藝好,價格公道。從不貪一分一毫。

不管是鞋底掉了還是脫膠等疑難雜症,只要經過他的巧手,再壞都能變得煥然一新。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也因為如此,排隊來這裡修鞋和嘎訕胡的鄰里街坊,成了愚園路上特色的一道風景線。

業務做的好,他還被報紙、新聞網站所報道,甚至成了點評網五星好評商戶,引得許多年輕人不遠萬里找到這裡。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從今年開春,吳師傅從大樹下搬到了最近新開的愚園公共市集。

它是CREATER創邑繼愚園百貨公司之後,新創建的弄堂藝術生活體驗空間,目的是為了保留傳統,新舊融合。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人們來到這裡,不僅能在吃到大餅、油條、粢飯、豆漿等傳統美食,還能買菜,修鞋,量體裁衣,感受市井小巷裡具有煙火氣的一面。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住在七寶的王女士,下雨天專程來找吳師傅換鞋跟,“我們老相識了,一家子都在這裡修鞋。”

“新搬的地方真不錯,吹不到冷風,也不用再暴曬,小皮匠終於有了一個有屋頂的工作室。”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吳師傅自己說,以前是天黑,下雨就收攤,自從搬到這裡,完全不用再擔心天氣的原因。

一小間的屋子裡,還配備了空調,等到天氣炎熱的時候,還能開出來降溫。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搬入公共市集後

家裡再也不會灰塵滿屋飛

在鞋匠店的左手邊,是小趙裁縫鋪。師傅趙雲彪也是愚園路上遠近聞名的老師傅。

他剪裁的衣服,不光深受鄰居街坊的喜愛,就連美國駐華領事夫人、曾上過春晚的相聲演員苗阜,都經常來找趙師傅一對一定製。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早年裡,做裁縫是很吃香的行業。

在上世紀80年代,從老家江蘇泰興外出求學的趙師傅,下定決心要做一位裁縫。

16歲拜師學習打板、立體剪裁和摸清料作,18歲他便在上海開出了屬於自己的裁縫鋪。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當時的店鋪面積很狹窄,吃住和工作都放在一起,顯得家裡十分擁擠,“從早上9點開始工作,直到晚上12點才收工。”他一邊講話,一邊手裡還在不停研究著色卡。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做裁縫呢,一旦有了客人,你就要接待,手裡的活還必須要停下來,要是白天的活完不成,就得靠晚上去補。”

“有時候客人還會說,‘師傅,幫幫忙吧,我明天急用’,這種時候,我只能通宵,沒辦法,裁縫都是這樣的。”小趙師傅說。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自從把店鋪搬進了公共市集,小趙的工作質量變高了很多。

以前工作與生活混在一起,還會影響到家人的休息,尤其是在堆滿了料作的空間裡,四周很容易積灰。

現在白天在公共空間工作,下班後能幹淨清爽的回家,自己的心情都變好了。

就連時不時上前來跟小趙打招呼的熟客,他們也都發出了“滿靈額”的讚歎。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總有一處角落能保留傳統

讓它們煥發新生

兩位師傅新店所在的愚園路公共市集,是近年來城市更新基礎上的新產物。

它把傳統手藝和美食都放在更具設計感的空間裡。市集挨著車水馬龍的社區,既方便服務居民,時髦造型又適合年輕人打卡和回顧傳統。

自從市集開門迎客後,住在附近的阿姨媽媽們,都能買到便宜的菜和體驗便民服務。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遠遠走來,藏在宏業花園弄堂裡的市集,在保留粉牆黛瓦的中式建築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現代化設計。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市集一共擁有兩個樓層,一樓主要為社區食堂、便民服務和超市。(便民服務就是我之前說的修鞋、裁縫、修鎖等。)

二樓則是粟上海社區美術館,能看展和欣賞書畫。要是逛累了,也能坐下來喝一杯咖啡,歇歇腳。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在一樓,右邊是菜場,正前方是便民服務,而左邊則是一些小吃店。

除了上面提到的2家小店,它們還邀請了愚園路上曾經關閉,街坊們都很惋惜的傳統小店入駐到市集裡。有開了很多年的山東水餃店、配鑰匙店、老麵館等。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而右邊的整個菜場全部用不同的馬賽克拼接,巧妙地將菜場分成了不同的區域,生鮮食品、日用品等日常所需貨品一應俱全。

而且這個菜場“系出名門”——出自《漂亮的房子》設計師張海翱之手。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沿著階梯而上,迎面就能看到美術館外的潑墨長廊,其色彩靈感來源於劉海粟的《黃山光明頂》。走在上面,彩色的長廊會隨著光線折射出不同顏色。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最近館內還在舉辦“匠心藝展”。

策展方以“以匠人之心,琢時光之影”為主題,找來了山東水餃店的夫婦、上海寬緊帶廠廠長等8組生活、工作在愚園路的匠人代表。

他們為老匠人們換上新裝拍攝時裝大片,以此來展現當代匠人的喜怒哀樂。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除了攝影作品,館內還擺放著許多八九十年代的老物件:樟木箱、蛤蜊油、收音機、老課桌。

走在裡面,人彷彿穿越到了過去,回憶起許多舊時時光。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登門那天,我見到許多帶著鑰匙,拎著鞋子和布料來找師傅們幫忙的人。

許多人見面第一句話都是,“找了你好久,還以為鋪位沒了,原來是搬到這裡了”!每個人的臉上都是那種終於放下緊繃,難題得到解決的鬆弛感。

尤其是,當時有一位長髮女孩冒雨衝進集市來買傘,但由於銷量太好,修鞋鋪裡的彩色傘都售罄了。女孩面露著難色,心想我到底要不要買把男士傘救急。

小吳師傅見到此情況,一邊安慰她,一邊把傘價格又降了5元。等女孩轉身走了,他朝我笑笑,“原本這種天氣,我就算加價都是能賣出去的,但沒辦法,小半輩子都習慣了做事情不佔小便宜,要實在。”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我想這就是街邊巷弄裡小店們獨有的魅力吧。它鮮活有煙火氣,又把人與人的心拉的很近。

這是任何網購都代替不了。

城市需要這些講人情味的地方,也需要有人能堅持把它們傳承下去,不管是以何種方式。

上海那些消失的小店,都在这条路上复活了!

愚園路公共市集

地址:上海愚園路1088弄48號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09:00-21:00

今日話題:對於傳統手藝店入駐公共市集,你怎麼看?

文 / 冷麵

圖片來自冷麵和CREATER創邑提供,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外灘君開始招聘啦!有才能的小夥伴們快來投簡歷~

好品味;精通文化影視、消費潮流、或城市生活

足夠好的中英文讀寫能力,熟悉新媒體運營

創意策劃 (2名)

熟悉數字媒體傳播和品牌需求,良好的創意策劃、執行能力,能協同商務團隊服務客戶。

品味好、熱愛酒店,喜歡旅行體驗,能拍好圖、會寫好文的酒店控優先。

簡歷請投遞至:[email protected],具體薪資面議

合作推廣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21-52993166

手機:15221044797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