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史上佈局最奇怪的戰列艦之一,二戰中足跡遍及四大洋

1921年11月的華盛頓會議期間,英美日法意等海軍強國就海軍軍備的問題吵得面紅耳赤,爭的不可開交,幸虧大家都是文明人,才沒在會場裡直接上演全武行。會議的焦點之一就是日本正在建造的陸奧號戰列艦,根據英美獲得的情報,陸奧號要徹底建成至少還需要8個月時間,就會議召開期間的舾裝程度而言,把該艦送進拆毀之列不成問題。

然而讓英美沒想到的是日本人保住陸奧的決心。會議上,日本代表聲稱陸奧號是全體國民共同捐資建造的,連小學生都捐了零花錢,如果拆毀沒辦法向國民交代。同時,日本代表團急電國內,要求加快陸奧號建造進度,趕在華盛頓會議最終協議簽署前將陸奧號建成,以徹底堵住英美等國的嘴。

它是史上佈局最奇怪的戰列艦之一,二戰中足跡遍及四大洋

在日本政府和海軍發了瘋般的催促下,橫須賀造船廠竟然只用三個星期就完成了原定八個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量,按時宣佈了陸奧號完工的消息。

最初對於這樣的消息,英美兩國是不相信的,兩國駐日本的外交人員和武官前往橫須賀造船廠查看後向國內報告稱,陸奧號確實完工了,這下他們再也沒法提拆毀陸奧號的要求了。英美兩國又憤怒又無奈,實力不濟的日本人對於英美的這種情緒也是心知肚明。為了防止矛盾激化,日本人提出了一個安撫英美的方案,那就是兩國作為交換可以建造和長門號、陸奧號對等的戰列艦。

美國的造船廠中此時就有暫時停工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所以美國人獲得了許可將三艘科羅拉多級建完。而英國的造船廠中此時一艘新造的戰列艦都沒有,事實上英國此前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艦是1916年5月服役的皇家橡樹號戰列艦,此後5年都沒再建造過新艦。英國人也獲得了許可,建造兩艘安裝406毫米艦炮的戰列艦。

很快,英國的設計人員就開始了新戰列艦的設計工作。按照日德蘭海戰的經驗,以往應用在戰列艦上的全面防護思想已經過時,全面防護思想之下,戰艦所有部位都有厚度差不多的裝甲,而受到總重量的限制,裝甲平均分配就意味著任何部位的裝甲都不夠強;日德蘭海戰中,英國人注意到,真正能對戰艦帶來毀滅性的往往是一些關鍵部位,比如彈藥庫,機艙等等;此外,由於大口徑艦炮射角提高,射程變遠,炮彈的落角越來越大,水平裝甲也越來越重要。為了適應以上這些新的變化,新設計的戰列艦就必須採用全新的結構與佈局。

它是史上佈局最奇怪的戰列艦之一,二戰中足跡遍及四大洋

最終英國人選擇了一個看起來最古怪也最醜的方案,新戰列艦將按照這個方案進行建造。在新的設計方案中,新戰列艦的全部3門三聯裝406毫米艦炮將集中安裝在艦橋前方,第一和第三炮塔直接安裝在甲板上,第二炮塔則以揹負式安裝在較高的位置,所有主炮全都面對前方。炮塔後依次是艦橋和煙囪。英國人認為這種佈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將主炮集中在一起,以便集中佈置裝甲防護,在有效降低裝甲重量的同時提升關鍵部位的裝甲厚度,事實證明這種佈置方式是成功的。

兩艘新戰列艦於1922年同時開工建造,首艦命名為納爾遜號,二號艦命名為羅德尼號。我們要介紹的主角是該級首艦納爾遜號。

按照經驗來說,英國人建造戰列艦的速度很快,一般從開工到下水只需要一年左右時間,然而納爾遜號戰列艦的建造讓人頗有慢工出細活的感覺,一直到開工三年後的1925年,該艦才正式下水,又用了兩年的時間才完成了舾裝,到1927年才加入皇家海軍服役。

納爾遜號戰列艦標準排水量36000噸,滿載排水量43140噸,艦體全長216.6米,寬32.3米,吃水9.1米,艦上安裝了8臺重油鍋爐和2臺蒸汽輪機,總輸出功率達45000馬力,採用雙軸雙槳推進,航速約為23節。納爾遜號的航速比科羅拉多級快一些,但慢於長門級,總體來說比較中庸。

它是史上佈局最奇怪的戰列艦之一,二戰中足跡遍及四大洋

作為和長門級、科羅拉多級對標的戰列艦,納爾遜號最受重視的就是火力,該艦安裝了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52毫米副炮、6座單管120高射炮、4座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6座八聯裝40毫米高射炮和61門20毫米高射炮,此外還有兩座620毫米魚雷發射管。在二戰前的歷次小規模現代化改裝中,該艦最重視的也是提升防空能力,不僅高炮數量進一步增加,還在世界各國的戰列艦中率先安裝了對空搜索雷達,大幅提升了防空作戰效率。

得益於全新的防護設計思想,納爾遜號的大部分部位的裝甲防護比較令人滿意,艦體前部主炮彈藥庫部位的舷側裝甲帶厚度達到了360毫米,艦尾部機艙和副炮彈藥庫的舷側裝甲帶厚度也達到了330毫米,炮塔和炮塔座圈基本實現了全向重裝甲防護,炮塔正面裝甲厚達406毫米,炮塔座圈裝甲厚度也有380毫米,整個炮塔最薄弱的部分也能達到305毫米。水平裝甲方面,該艦的甲板裝甲厚達160毫米,跟此前的任何戰列艦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納爾遜號的艦橋指揮塔正面裝甲厚度305毫米,側面則達到356毫米,背面弱一些,也有254毫米。副炮是納爾遜號最大的防禦薄弱點,其裝甲厚度僅有40毫米。

納爾遜號和姊妹艦羅德尼號,日本的長門級兩艦和美國的科羅拉多級三艦在20年代末被並稱為“Big 7”,意思就是最強大的七艘戰列艦。然而納爾遜號也不是完美的,它身上問題也不少:首先是主炮,由於英國人的406毫米艦炮採取高速輕彈的技術路線,導致該炮遠距離散佈過大,精度不佳,且彈藥威力也不足,甚至還不如伊麗莎白女王級上的381毫米主炮彈藥的威力大;其次,由於主炮全部安裝在艦首,導致該艦航行時阻力巨大,不僅最高航速低,加速性能也不好;第三,主炮集中配置導致該艦重量失衡,艦體強度儲備不足,全部主炮一起齊射時有振壞艦體的風險。

它是史上佈局最奇怪的戰列艦之一,二戰中足跡遍及四大洋

儘管納爾遜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在二戰爆發時,該艦仍然是皇家海軍中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是皇家海軍與德國海軍對抗的重要支柱。戰爭中的納爾遜號戰列艦相當活躍,1939年11月4日,納爾遜號觸雷受傷,花了大約10個月的時間維修。1940年9月,重返戰場的納爾遜號先前往挪威攔截德國運輸船,兩個月後,又前往南大西洋搜索德國裝甲艦舍爾海軍上將號。1941年3月,納爾遜號重返挪威,支援英軍登陸部隊突襲納爾維克港,並取得了顯著戰果。

隨後,納爾遜號戰列艦被調往地中海,其後近三年時間裡,該艦一直在地中海活動,為盟軍船隊護航,為北非、西西里和安齊奧等歷次登陸行動提供火力支援。該艦在地中海是如此功勳卓著,以至於1943年9月29日意大利簽訂投降書的儀式都被安排在該艦上舉行。

1944年6月,納爾遜號重返大西洋沿岸,為諾曼底登陸行動提供火力支援;隨後,該艦又隨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前往印度洋和太平洋參戰。戰爭結束時,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日軍的投降儀式也是在納爾遜號上舉行的。

在戰爭中,納爾遜號雖然沒有擊沉敵軍大型戰艦的標誌性成就,但該艦從戰爭爆發之日起就在海上執行任務,一直到戰爭完全結束時還在忙著參與受降,足跡遍佈四大洋,功勞也著實不小。

它是史上佈局最奇怪的戰列艦之一,二戰中足跡遍及四大洋

1946年,納爾遜號離開皇家海軍的一線,成為訓練艦。三年後的1949年,納爾遜號被賣給了拆船廠,並最終解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