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四次表明对金玉良缘的态度,薛家却视而不见

要说宝玉的性格特点,一个懦弱没担当是没跑的。如果宝玉在王夫人赶走金钏、晴雯、四儿等人的时候站出来,这些女孩也不至于落得如此结局。

但是有人说都是因为宝玉没担当,一直不对长辈表明自己的感情,宝钗黛三人才会以悲剧收尾。对于这种说法,我是不赞同的,在前80回,宝玉一共四次表明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态度。

宝玉四次表明对金玉良缘的态度,薛家却视而不见

第一次:端午节,元春赏下端午节的节礼,唯有宝玉、宝钗的相同,比众人多一串红麝珠串。宝玉、宝钗对此都有些不自在,宝钗见了宝玉,分明看见,只装没看见,低头过去了。而宝玉直接把自己的东西拿给黛玉挑选,宝玉的意思是让黛玉挑那串红麝串,这样宝钗的珠串就和自己不成对了。可以说不管元春赏赐红麝串有没有暗示金玉良缘的意思,但既然宝玉、宝钗都觉得不自在,就说明他们意识到什么,那宝玉的行为宝钗难道就看不懂?

宝玉四次表明对金玉良缘的态度,薛家却视而不见

第二次:元春赐下红麝串后,让贾母到清虚观打平安醮。到了清虚观,贾母又遇到张道士要给宝玉说亲,而张道士要说的那个姑娘正好和宝钗同岁。接下来,宝黛都因为提亲一事不自在,又听见黛玉提及金玉之论,宝玉也生气了:别人不知我的心也就罢了,你竟然也拿金玉之论堵噎我,可见我心里白有你了。黛玉也恼了,提起金玉之说,你要是一笑而过,淡然以对,那才说明你无意金玉良缘,你反应这么激烈,可见对金玉之说也是上心了。

宝玉四次表明对金玉良缘的态度,薛家却视而不见

宝玉说不过黛玉啊,心里急得不得了,只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不就是金玉良缘嘛,那我把玉摔了,就不存在金玉良缘了。薛家那个金锁非要找有玉的配,千万别找我,我不要这玉了。

对于宝玉要摔了通灵宝玉,宝钗并不是毫无反应。先暗讽宝玉说身体不好没来薛蟠的生日宴上只是托辞,借杨国忠暗讽宝玉,又说宝黛和好的举动是负荆请罪,对小丫头靛儿(垫儿)发火,说的小丫头连忙跑开。宝玉说她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尚且只是讪讪,这次却句句机锋,可以说极不寻常。而宝钗的反常举动恰好紧跟着宝玉摔玉。

宝玉四次表明对金玉良缘的态度,薛家却视而不见

第三次:王夫人提了袭人的份例,让袭人享受姨娘的待遇。宝钗前来怡红院,不巧宝玉正在午休,而袭人又借脖子低久了,怪酸的一事离开了,于是屋里就只剩下宝玉、宝钗两人。宝钗看见宝玉的肚兜实在可爱,就接着做了起来。本来这也是温情暖暖,岁月静好的画面,偏宝玉的一声惊呼,破坏了这个画面:“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宝玉四次表明对金玉良缘的态度,薛家却视而不见

第四次:宝玉听说黛玉将来总是要离开贾府的,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怡红院乱成一团。后来紫鹃解释清楚,林家早没人了,不会有人来接的,去了半条命的宝玉立刻就好了。一言定生死,可见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之深。这件事虽是表明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但也说明宝玉无意金玉良缘。也正因为此,王夫人才不敢用父母之命直接定下宝钗。个人认为高鹗续书中,宝玉痴傻,由人摆布才娶的宝钗有一定道理。

宝玉四次表明对金玉良缘的态度,薛家却视而不见

宝玉如此清晰的表明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态度,和对黛玉的感情,薛家要真是疼闺女,再看中宝玉也会有所犹豫。宝玉娶了宝钗,最后却选择出家,确实不负责任。可宝钗在明知道宝玉感情的情况下,选择嫁给宝玉,本身就是一场赌博:赢了,自己取代黛玉在宝玉心里的地位;输了,一辈子拥有一个有名无实的婚姻。自己选择的路,再难也得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