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如果讀書人不看這本書,我看你還是算了!PART-I

敲黑板!如果讀書人不看這本書,我看你還是算了!PART-I

  • 應某估值10億美金平臺運營邀請,寫關於醫療相關的讀書筆記,先從方法論開始,注意,後面的言論有可能有人不愛聽,請回避。如果傷害了你,我是故意的!!!

  • 有一本書,我不明白為什麼會買了兩本。且都在家裡放著。《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譯者郝明義&朱衣。(因為類似書名太多,請大家及時辨析!!!

  • 多年前,看過一篇關注讀書方法論的推文,該文章裡提到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且評論到:“過時了,過於古板,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使我晚讀了這本書近5年的時間。一點點小遺憾,不過現在看到也為時不晚。

  • 首先表明立場,這本書是讀書人想要精進的必讀書目,如果想有建樹,一定要精讀,深讀。

  • 因為今天只看了3個蕃茄時間,所以只能寫一部分心得以饗讀者。後續還會有PART-II等內容,本次假期完成全本書的筆記和心得。

  • 這本書的初版是成於1940年,在二十世紀40-50年代,霸佔著全美出版物排行榜多年。再版成於1972年,對於原書的第七章到第十九章改動很大,且增補了二十章以後的內容。所以,基本上算是全新的一本書。對於從閱讀中汲取營養的人(例如我)來說,這是教科書級別的經典教材。

  • 關鍵論點:

  • 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 拿同樣的書給不同的人閱讀,一個人卻讀得比另一個人好這件事,首先在於這個人的閱讀更主動,其次在於他在閱讀的每一種活動都參與了更多的技巧。

  • 為獲得資訊和為增進理解而閱讀,其間差距不能是道里計。一個是讀可以讀懂的東西,另外一個是讀必需要讀的東西;二者之間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 為增進理解而閱讀是你和作者在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通過努力,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

  • 有老師的學習/沒有老師的學習(如閱讀、聽演講或培訓、看視頻等等),只有真正學習到的人才是主動的學習者;任何學習都不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閱讀都不應該死氣沉沉。

  • 閱讀是一種藝術,如果非要為閱讀藝術下一個定義:

  • 這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已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你的頭腦會從粗淺的瞭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而會產生這種結果的運作技巧,就是由許多不同活動所組合成的閱讀的藝術。

  • 一個人的學習與發現,在成年期主要是依靠書本及自我學習。學習能力的建設和提高,最終決定了一個人成就的大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