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中年的意義》


這不是一本雞湯書,是一個叫“班布里基”的獸醫作者在告訴我們 —— 在把人看成動物的情況下,中年在人類一生中到底是什麼地位呢?起到什麼作用呢?怎樣看待掛在嘴邊的“中年油膩”“中年危機”……


讀書《中年的意義》


首先,動物有沒有中年?

人類的女性在失去生育能力後,通常會活很久;男性雖然還有生育能力,卻常常和不再有生育能力的伴侶在一起,實際上是“自主絕育”的狀態。不管男女,不再生育後人類會相對穩定地生存二十多年才進入老年,這個階段就是中年。

動物是沒有所謂中年的,它們在生下後代或者後代性成熟後,就會死去,因為對種群的繁衍沒有好處,反而會跟後代爭奪資源;而且大部分野生動物甚至沒有“壽終正寢”的機會,因為疾病,意外或被獵食而亡……

其次,為什麼只有人類才有中年?

大基調:人類的中年是基因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而形成的。

發育不僅限於胚胎和胎兒,出生後的發育一樣受到基因的驅使:比如 生命的前兩年,頭腦以和出生前同樣的速度成長;停止一陣後,青春期開始發育,四肢的骨骼持續生長;然而,這都不是終點,中年還在繼續……


人類的生命藍圖有兩個驚人的創新:“青春期”和“中年”。

“青春期” —— 只有人類在青春期會有十多年的發育過程,黑猩猩5歲就自主覓食了,人類演化出青春期是為了把無敵的大腦發育的更完美,而頭腦正是我們這個物種得以成功進化的關鍵。

“中年”—— 人類的後代生長的太緩慢,需要高投資,密集信息的,因此自然選擇使我們在某個時刻停止生育,專注在我們已有的後代身上,這種停止生育,專於照顧的時限,通常發生在中年

—— “親本投資”驅動了人類中年的演化。

有“容量驚人的大腦”,是我們這個物種最寶貴的資源,這也是人類和其他物種最關鍵的差別。


再次,中年之後,體能、精力大不如前,皮膚不再光滑,頭髮日益稀疏,這是下坡路嗎?

班布里基說 —— 是人生的分工變了,中年人要扮演“提供資源”和“傳承信息”給年輕人的重要角色而其他事(如漂亮的外表)變的不那麼重要了。

中年人能給後代的投資,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食物。

一個正在發育的人類新生兒,有87%的能量被髮育中的大腦消耗,大腦是耗能大戶。

另外人類至少活到十幾二十歲,才能自己找食物,因為人類獲取食物的系統非常複雜。

年輕時,龐大的大腦需要非常多的能量,常常需要父母及以外的人提供,這種支持也束縛了我們,受制於緊密的社會協作,而這種社會性需要更大的腦容量。人類處於一個智力、技術和社會性的良性循環中,而驅動這個循環理論的正是中年人。

第二類,信息。

人類怎麼獲得信息?主要有兩種方式:基因自帶;跟長輩學習。

人類有件事情很特別 —— 生來對任何事都沒那麼在行。人類不強壯,不敏捷,也不堅韌,生下來時也沒有采集、說話或做事的本能

人類和其他動物不一樣,出生來這個世界時候,預先的設定非常少,身上的“軟件”很少,不過,人類擁有神奇的“硬件”可以彌補這個缺點 —— “人類的大腦”。

人類大腦的學習一部分是靠練習,一部分是靠其他更有經驗的人類教導,扮演這個角色的,通常是中年人。

中年人常常想的“更周到”,中年人的大腦是目前已知的宇宙最強大,最有可塑性的思考機器,記憶是大腦非常穩定的一個元素。


最後,記住兩句話:

1、你到中年時,情況絕對在改變,不過你還沒有老。

2、人類的中年不是負面的事,而是正向的經驗,是變化而不是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