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点没想明白,就别扯“农产品上行”

当下县域电商发展迅猛,但依旧面临不少问题,这其中“农产品上行”是重点。这里想谈几点我所认为的“常识”——

NO.1 回避“上行”问题的县域电商服务商,都是在“耍流氓”!

我们一直在讲,县域电商的核心,是要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循环。但更多县域在乎的,是“农产品上行”。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工业品下乡在某种程度上讲,大部分县域都有一定基础,这从各大快递公司的整体布局状况就可见一斑。县长们也意识到,要富民强县,更重要的,是要将当地丰富的农特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正因如此,各大平台电商,都是竭尽全力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农村淘宝去年底还特意推出“年货节”,就是希望闯出一条新路子。因此,县域电商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农产品上行”,当地的综合服务商必须提供一个整体的上行解决方案,否则就是不称职、不达标。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常识——“农产品上行”是县域电商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几点没想明白,就别扯“农产品上行”

NO.2 解决“上行”问题需要生态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县域里有着最好的优质原产地产品,但农产品上行不是开上几家网店就能解决的。农产品是非标品,成为好商品,成为好网货,还需要一系列的生态体系建设,品质控制、溯源技术应用、品牌打造、包装设计提升等等方面,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很多县长光想着县里有丰富的资源,却没有考虑到这些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还是需要很多基础配套的。一上来就去“卖货”,是不现实的。我们公司刚刚做通榆项目时,当地连QS证照齐全的企业都不多。我们到延边挑选了几十款保健产品,有蓝帽子的产品不到十分之一。打铁得要自身硬,基本条件不具备,是很难通过互联网进行大规模销售的。

NO.3 有效“上行”需要千军万马,服务商“包销”是天方夜谭。

有些服务商为了承揽业务,在没有系统调研的前提下,盲目承诺县域政府做农产品上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当前,电商环境正处于剧变过程中,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社群经济也在涮新互联网,流量竞争空前激烈,有谁能够保证光靠自己几家网店,就能把县域农产品上行问题系统解决?网店成长需要时间,运营水平需要逐步提高,而农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区域性。从国内县域电商发展得比较的地方来看,都是有着群体性优势,即在当地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更多人、更多机构参与销售,才能卖出规模、卖出影响力。服务商能够起的作用,是引领与示范,绝不是“包销”,更不可能全面解决上行的问题。

这几点没想明白,就别扯“农产品上行”

NO.4 可持续“上行”需要从卖产品走向卖服务、卖生活。

通过互联网手段卖产品,尤其是单品,无法回避激烈的价格竞争,无法回避对手各种手段的“伤害”。从今年开始,由于更多地方的红枣、苹果和核桃等品种陆续进入丰产期,可以预期这几个单品即将面临的惨烈价格战。县域电商刚刚起步,大部分做网商的都是“小白”,他们本身的运营水平就有限,怎么可能面对得了?所以,单纯的卖产品,一定是很艰难的。我们要鼓励更多的网商,要走向卖服务、卖生活,要从产品层面进行提升,卖食疗配方,卖功能组合,等等,提升竞争力。

NO.5 引导“上行”不仅是要输送经验,更要研究趋势。

县域电商服务商都在做电商培训,但问题是,现在的培训内容基本上是PC端时代的“经验输送”,而不是基于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迭代趋势。换言之,即便培训出来的网商开了店,几个月之后,大部分都成了僵尸店。今年以来,商务部在全国布局了200多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做电商培训。有些省份,甚至提出了一个县要有几万名的培训指标。服务商为了完成指标,能拿到财政补贴,又有多少家能够扎扎实实注重培训实效,大家都在干着“自欺欺人”的活儿。

这几点没想明白,就别扯“农产品上行”

NO.6 科学“上行”必须走向全网、多屏、跨平台。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农产品上行必须基于这一趋势,做整体的分销渠道搭建,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全网、多屏、跨平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进行分销。当然,这一前提,首先是要合理地对品种、品类进行分析,哪个渠道更适合?同样,电子商务也并非是要卖货到全中国,域内、域外、省内、全国市场,要做整体统筹。同时,社群经济的崛起,也是农产品上行的一个重要渠道。

NO.7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县域农产品要狠抓品质,力推品牌,这也是“上行”最大的短板。

FINALLY,永恒不变的终极常识,好产品永远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