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大甩卖!卖地、卖房企,到底怎么了

没想到连坐拥一帮土豪股东的中民投,也开始变卖家产度日了,而且还是赔本大甩卖。

继一周前,将家里最肥的肉(即位于上海外滩的董家渡地块,14年拿地总金额248.5亿,19年以121亿转让其拥有的50%股权)赔本割给绿地后,近两年的房企黑马—阳光城的股权也被摆上了货架。据媒体报道,2015年中民投购买的阳光城的股份如今正在寻求买家。据悉已现有多家保险及大型机构愿意通过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等方式受让其持所持阳光城股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中民投的这次资产出售也是挥泪大甩卖。

4年前中民投旗下公司上海嘉闻耗资45亿获得阳光城定向增发的28920.3万股股票,并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4年后,这部分股票虽然变成了73051.9万股,但因阳光城的股价当初的15.56元跌到了如今的6元(截止2月20日收盘价),总市值仅剩43亿元,三年多赔了2个亿左右。

据悉,其他被摆上货架的还有中民投控股的另外两家上市公司上置集团、亿达中国的股权。

“挥泪大甩卖”这种操作若是小商贩的营销伎俩尚可理解,但对于一帮生意场上算盘打得叮当响的顶级商业大佬们来说,显然是不寻常的,不过这种不寻常也不难理解。

就像之前断臂求生的海航一样,中民投从当初的买买买到如今的卖卖卖,其实也是被现实给逼的,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做赔本买卖。

在不久前,中民投已经历了债券价格暴跌、私募债涉嫌违约、相关股权被冻结等危机。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民企

中民投在民间的名声虽不如海航、复星等响亮,但其背靠的大树之茂,显然是其他民企望尘莫及的。

“中民投”全称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5月9日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0亿元人民币。其是由全国工商联发起,经国务院同意成立,由59家知名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大型投资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带“中国”字头的民营投资公司,号称“中国版的摩根士丹利”、“民间版的中投公司”。

截至2018年10月10日,中民投共有63位股东,实收资本409.46亿元,总资产已近310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中民投的股东由内地声名显赫的商业集团组成,包括卢志强的泛海集团、孙荫环的亿达集团、张近东的苏宁集团以及周海江的红豆集团等,这些股东们掌控的资产规模已超万亿元。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中民投看成内地顶级企业家建的一个圈子。


挥泪大甩卖!卖地、卖房企,到底怎么了


除了土豪朋友圈,中民投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与银行的关系特别亲。

中民投的第一任董事会主席(去年10月卸任)是民生银行的灵魂人物、创办者之一、前董事长董文标,而中民投也承载着董文标“再造一个民生”的期望。去年走马上任的新任董事会主席李怀珍则是董文标的河南老乡、大学同学和搭档(曾任民生银行监事会副主席一职),其也是董文标时代的中民投总裁。而现任总裁吕本献,也是董文标的河南老乡兼老部下。

所以,市场上一直有传言说,中民投是MS银行的马甲。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圈子和资源,其他老板们也是卯足劲儿地往里挤。

一家民企的老板在其所处行业下行压力颇大时,仍出资10亿入股中民投。其理由也颇为实在,“我们投资中民投,并不是期望能够有多大回报,花这10亿是为了进入这个圈子,我们没啥背景,进入圈子就有了自己人,以后做事方便点”。而此次被出售股票的阳光城老板——福建商人林腾蛟也拥有2%的中民投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中民投14年成立之时正好赶上那一轮了债务大扩张和持续三年的债券牛市,凭借着耀眼的背景和资源,中民投一登场便开始了左手借借借、右手买买买的高光表演。

15-17年中民投分别在债市融资40亿、235亿和95亿,单笔发行金额都在20亿元以上。特别是16年,那是何其疯狂的一年。

当然中民投也没有浪费信贷宽松以及其丰富的银行资源,从14年至18年三季度,公司银行借款从30亿大幅扩张至1560亿,4年时间增长了近50倍。

借着东风,中民投也走上了一条快车道。2014年,中民投的总资产为564.44亿元,而到2018年上半年,中民投的总资产已激增至3096.51亿元,增幅超4倍。

不过,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海航躲不过的,中民投同样没躲过。

据《财新》报道,应于今年1月29日到期中民投发行的16民生投资PPN001,截至1月30日并未兑付,已经构成技术性违约。

情人节这天,中民投总裁吕本献也亲口承认,当前中民投遇到流动性困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民投今年变卖资产的行径在去年便已埋下伏笔。

2018年,中民投发行的9只债券募集的资金用途均为偿还借款。换而言之,中民投在去年一直处于“借新还旧”的状态。而中民投2018年三季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幅减少,导致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出145.14亿元,而去年同期筹资活动是净流入124.88亿元。


所以,“中民投没钱”、“缺钱”成为中民投许多离职员工的共同评价。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中民投咋说缺钱就缺钱了呢?

投资屡屡遇挫、业务造血能力不足

中民投的今日困境除受国家“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大环境影响外,也与其自身的战略失误收购资产屡屡遇挫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当等问题密不可分。

中民投将自己的业务模式定位于“产融结合”,现任董事局主席李怀珍曾如此解释道,“在产业方面,中民投将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资金实力优势,优选重点目标行业实施战略整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的商业模式。而在金融方面,我们将打造一个以保险、证券、租赁、资产管理等为主的、高度市场化的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通过持股与控股,实施金控集团的战略管控模式”。

说得通俗点,即左手借助资源和牌照优势在资本市场大肆融资,右手对实体产业买买买。然后通过资源重组和运营将资产盘活重新定价或者等资产升值后将其变现,再用产生的现金流还债和维持运营。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中民投更像美国明星资产管理公司黑石,也正是基于这一逻辑,中民投在成立伊始参与了大量光伏、航空、股权等领域的投资。

而这一模式的核心能力不是融资而是对收购资产的整合和运营能力,一旦收购资产的造血能力不足,一旦资本市场有个风吹草动,企业的债务风险将立马暴露出来。


挥泪大甩卖!卖地、卖房企,到底怎么了

遗憾的是,中民投恰栽倒了这个上面。

去年7月的一份信用评级报告中,评级机构新世纪资信指出,“中民投利用资本及债务杠杆不断推进战略投资及产业整合,负债水平快速攀升,目前已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刚性债务”。据上海清算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中民投总资产近3100亿元,总负债达2300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70%,而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为229.3亿元。

受此影响,中民投盈利能力指标呈下降趋势,去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下降逾80%。中民投在去年12月的债券募集说明书中直言,最近三年,盈利能力指标呈下降趋势。

这种局面与中民投对收购资产接连遇挫有莫大关系。

如中民投最先落子并重金押注的光伏产业,在去年遭遇“史上最严”的光伏新政。已投身光伏行业的中民投亦受到波及,旗下公司上市之旅曾戛然而止。中民新光是中民投旗下孙公司,从事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原本计划借壳圣阳股份(002580.SZ)上市,但因近几年来业绩下滑明显,上市梦中途“夭折”。

而收购的其他资产平台也遇到了消化不良的问题。

如上海老牌房企上置集团,在中民投入主之前,上置集团已经连续亏损两年,处于“最艰难的时期”,而在中民投抄底入股后,上置集团获得了百亿元的银行授信,于半年内扭亏转盈。中民投还为上置集团定制了企业战略,包括收购一线城市土地,进军海外市场,发展产业地产和金融地产等。然曾想,上置的高光仅是昙花一现。近三年来,上置又回到了江河日下的老路上,盈利仍然徘徊在个位数。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上置集团的营收分别为33.64亿元、16.20亿元、8.11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32亿元、6.91亿元,0.82亿元。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已经下降84.60%。和上置同病相怜的还有以产业园运营起家的亿达中国。在入主亿达中国之后,中民投派立马派自己人出任亿达中国公司董事会主席,将创始人撵出局,并将亿达中国的总部搬迁到上海,重新制定扩张战略。然夺权和迁都却加剧了亿达中国的高管离职和人才流失,其业绩也并未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亿达中国合约销售金额为 72.6 亿元,同比下降约 12.5%。2018年年中,张志超卸任。2018年,亿达中国合约销售额略有起色,同比增长17.5%至85.37亿元。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民投的大佬们不知做何感想?事出反常必有妖,其实中民投在业务上的失意,深层次的问题还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上。

中国证券报表示,中民投股权高度分散,投资领域广阔,导致中民投的投资策略奇特:既没有大基金投的那种明星项目,也没有实业企业投出来的那种龙头产业。“投资圈觉得中民投像投实业的;而实业圈觉得中民投是搞资本运作的。”

说白了,就是全面撒网却没做到重点捞鱼,或者说违背了“集中一个拳头打人”原则,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在股权高度分散、没有控制人,大家都想揩油。

对此,财新记者总结的是一针见血。

“前几年摊子铺的大,投资不计成本,内部不少人干着假公济私的事情,前期是战略失误,后期是治理问题。”


中民投前任主席董文标曾经表示“人在这一生中,会有许多石头砸你,砸的越多越好”。

如果中民投也是个人的话,近来显然是挨了不少石头的砸,债券价格暴跌、私募债涉嫌违约、相关股权被冻结……。希望这些石头能让中民投痛定思痛,重新找到正确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