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一篇

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抵擋著外族的入侵,他見證了華夏兒女抵抗外敵、保家衛國而自強不屈和無畏犧牲的精神。

長城沿線依山形地勢在各交通要道和咽喉要地修建了進出長城的關口,從而形成了歷史上重兵把守的兵家必爭之地。

烽煙遠去,雄關猶在。今天我們就去看看曾經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的長城古關口。

我們先從東面說起。

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一篇

長城,山海關至居庸關

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一篇

山海關

1、山海關

關城位置:

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是明長城東端,位於地勢險要的遼西走廊南端,明長城在此與大海交匯,冀遼在此分界。關城介紹:

明洪武十四年,大將軍徐達帶兵鎮守此地始修,因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歷經明朝洪武、成化、嘉靖、萬曆、天啟、崇禎六朝修築,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後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綜合性軍事城防系統。

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一篇

山海關城防圖

山海關的城池,呈不規則梯形,周長約4000多米,城高14米,厚7米。整個關城與長城相連,關城東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門,東門為“鎮東門”,即“天下第一關”,西門為“迎恩門”,南門為“望洋門”,北門為“威遠門”,四門城臺上均建有城樓。關城四門之外均築有甕城,偏側開門。在關城的東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設水門一座,牆外有護城河環衛。與東羅城、西羅城和南北翼城形成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

重要戰役:

明朝末年明軍在抗清戰役;清朝末年清軍抗擊八國聯軍戰役;抗戰時期山海關戰役等等。

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一篇

喜峰口和潘家口,復原圖

2、喜峰口和潘家口

關城位置:

兩關均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重要隘口,古稱盧龍塞。

關城介紹:

喜峰口關名由來,有一段感人的故事,相傳古時有人久戍未歸,其父四處打聽,千里來會,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擁大笑,喜極而死,葬於此處,故有此稱。

喜峰口於明景泰三年築城置關,關城左右高崖對峙,地形險要,是河北平原、北京、天津通向東北的一條交通要道,喜峰口關扼守此要道咽喉,其戰略地位可想而知。古時喜峰口一帶是漢族與北方及東北方民族交往頻繁之地,歷代有派兵鎮守。

潘家口新關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灤河水從此由關外流入關內,兩岸山峰聳立,山勢非常險要。明清時均派重兵駐守, “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至今”。自漢、晉、南北朝、隋、唐、遼、金、元、明、清等朝代,喜峰口和潘家口一直為軍事要道。

建於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明代長城的兩個重要關隘,是當時中原通往北疆和東北邊陲的咽喉要道,這一帶的長城共有墩臺20多座,敵樓160多座,長約50公里。20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修建潘家口水庫,喜峰口和潘家口關城低窪處長城被水庫淹沒,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水下長城風景。

重要戰役:

東漢末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明朝戚繼光在此鎮守並抗擊蒙古朵顏部、抗戰時期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血戰日軍等.

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一篇

3、黃崖關

關城位置:

位於天津薊縣北部的東山上,被譽為“薊北雄關”。

關城介紹:

黃崖關始建於北齊年間,明朝戚繼光任薊州總兵期間重修。東達河北省遵化縣的馬蘭峪長城,西接北京平谷的將軍關長城。黃崖關是萬里長城在薊縣與河北省興隆縣之間的主要關口和通道,是薊縣境內唯一的一座關城。黃崖關也有小雁門關之稱。

關城東西兩側崖壁如削,山勢陡峭雄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著名的雄關險隘。關城由正關、水關、東西稍城和烽火臺組成。

重要戰役:

明朝戚繼光在此鎮守並抗擊蒙古朵顏部

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一篇

4、將軍關

關城位置:

位於北京平谷區東北,東靠茅山,東南臨黃崖關,西北近牆子路關,是平谷東北的重要隘口。

關城介紹:

關城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山勢陡峭,關口東部城牆有一座敵樓,稱之為“正北樓”,靠樓城牆內側有一券門,內有一天然柱狀豎石,石上原刻有“將軍石”三字,並署有年號。

重要戰役:

明朝派兵在此鎮守並抗擊蒙古朵顏部

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一篇

5、古北口

關城位置:

位於北京市密雲區古北口鎮東南,由臥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臺長城組成。

關城介紹:

古北口長城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金、元兩朝在此增設關口。明洪武十一年起加修關城、大小關口和烽火臺等關塞設施,並增設門關2道,一門設於長城關口處,稱“鐵門關”,僅容一騎一車通過;一門設於潮河上,稱“水門關”。明朝隆慶元年戚繼光和譚綸開始對自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進行大規模改建,古北口長城得到修建,著名的望京樓為該段長城的最高點。

古北口關城東有蟠龍山、西有臥虎山,潮河從北部山谷流入,兩山緊鎖潮河,形成兩山夾一河一關之險要地勢。是蒙古草原通往華北平原有的咽喉要地,是山海關和居庸關之間的重要的長城要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京師鎖鑰"之稱。

古北口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因此古北口突顯得尤為重要。

重要戰役:

五代時期晉王李存勖攻取幽州時攻克古北口、契丹阿保機領軍自古北口入邊侵佔檀州等10餘城、明朝徐達修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處的城關防犯蒙古、明朝弘治十年韃靼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無功而返、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騎兵近萬人攻打古北口大敗而歸、隆慶三年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修築古北口等長城防範蒙古、抗戰時期古北口保衛戰等。

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一篇

6、居庸關

關城位置:

居庸關位於距北京昌平區境內

關城介紹: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在扼控此口。《呂氏春秋》、《淮南子》皆曰: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地記》:太行八陘,其第八陘為軍都

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徵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一篇

居庸關城防圖

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接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歷代都在此駐重兵鎮守。

重要戰役:

春秋戰國時段燕國在此抵抗匈奴、西漢東時均在此駐軍鎮守抗擊匈奴和鮮卑、唐朝和五代時都在此用兵、金遼居庸關大戰、蒙金居庸關大戰、明朝徐達常遇春領兵攻元至居庸關等。

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篇幅較長,明日見第二篇。

謝謝拜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