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亓文章,未名(池塘),80x60cm,2018

作品图片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读“齐”)文章是个令人宽心的人——笑起来时他的眼睛会眯成一条缝,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声音低沉像极了导演徐皓峰;不吭声的时候,跟他相对而坐你也不会觉得尴尬。

这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象征:他这样的憨,早已是社会的稀缺资源。

画家亓文章并非科班出身。

他在山东的乡下长大,念初中时,一个高一的大孩子宣称自己可以教人画画,二十天,二十块钱,亓文章“就骑个自行车,翻了几座山、一条河那样过去”,像所有的中国孩子那样学画。

更小的时候,家里走亲戚也是骑自行车,临河而无桥,那就得下车,把自行车扛着蹚过去。

自行车的意象后来出现在他的笔下,成为他画面中诸多似有来源、又不能武断来自何处的元素之一。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无题(骑自行车的人),150x180cm,2016

1997年,还在学画的亓文章特地跑去北京看两个展览,一个是全国青年油画展,另一个,是文艺复兴艺术展,连拉斐尔的原作都到场了,但他就是看不懂,觉得还不如国内的油画好看。

后来他说,看画就是这样,当时觉得好的,十年后觉得未必;同理,现在不喜欢的,或许要十年后才悟到它的好,所以“此时此地,能看多少是多少”。

我看亓文章的画也这样——我坦言不太喜欢他早期的画,无论是山间的裸体男人,还是画家在田野里用板车拉画——在我看来,这些早期作品总显得“绘画性”不够,艺术家有话要说,但观者未必能get到他的point。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上:无题No.2,220×160cm,2005

下:绘画!160x220cm,2009

那一定是令人苦恼的错位。就像他在一篇展览前言中自述的:

……我并不能确切表述这情感与感受的来源,便不可避免地碰触到质疑者的目光。

那种感觉——

就像突然闯入一座陌生的山谷,这个情景变得真实,直到我可以明辨各种回声。我清楚地知道来此的动机与目的,便开始用利斧砍断脚下的荆棘,去寻找那块未曾谋面的石头。虽未曾谋面,却是我似曾相识的形象,一直存活在我的心里,如同无法消除的记忆植入我的身体。

我为此思考,为此而整日与孤独为伴。我并不知道这块石头的大小、重量、颜色及表面质地,它的躯体是否有飞禽鸟兽踏过的痕迹。可是我知道它在那里,它在那里,丰碑般矗立着。

它可以忍受雷电的打击,暴风的呼啸,大雨和山火的摧残。有时候还可以享受片刻温暖的阳光、和风细雨的抚摸。我想说,孤独和忧郁并不是它的表象,而是永久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内在气质。

孤独、忧郁,一贫如洗,如北方的大地般赤裸裸荒凉,多么符合大众对艺术家的想象。

在另一篇自述里,他描述自己早期的生活。那时候他在武汉,白天教学生画画,晚上则需要走过一条狭小的街道,穿过“幽暗如同鬼魅现身的胡同”,再经过一级级台阶,到了更昏暗的角落,他时常能看到一对青年男女相拥低语——

我嗅着爱情的气息迅速地走向居住的小屋。路灯透过窗户使我的小小房间每晚看起来都亮如白昼。幽蓝的光线让我的思考变得明晰。在每个皓月当空的晚上,在散发着虫子般低回与荒乱的夜里,我开始了最初的所谓创作。那是一种纯粹情感与状态的直接描述。那时,总有一些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影子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并激励我亢奋地工作。

那些画来自没有任何观念的源头:我的感受。

那是一段迷人的回忆。他想深入绘画最私密的那个角落,而到了凌晨,当他殚精竭虑地躺在床上,幸福感就会充满他的全身,让他忘却自己身处何方。

但那些带有青春期印记的画总是过于感伤,就像画家王音说的,那是“艺术家身体内部的一片片荒芜但又凄迷的风景,一段段费解的故事或一句句沮丧的独白”。

那些算不上成功的画给他带去挫折,他因此写道:“我看到了我的失败,一种巨大的失败的情绪包围了我。一种沮丧,一种生活里巨大的沮丧。”

是的,绘画就是如此;就像一个意中人,让他伤透了心,却又百般不能割舍。

除了继续拿起笔挤出颜料,画家还能干什么呢?前方除了飘忽不定的方向,除了若有若无的虚空,什么看不清,但他只能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所以我们不妨看看他的画,看它们如何若隐若现了勾勒了他的幻想与现实:

他画一顶半开的帐篷里裸露到大腿的人体: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无题,180x140cm,2011

画一个乡村机器人拉着铁皮车,车上坐着一个拘谨的裸女,后面推车的似乎正是画家本人: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无题(乡村机器人),150x200cm,2011

他画三人玩“斗地主”,戴着彩色高帽的他们看起来简直不能再诡异荒诞: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斗地主之1和2,220x240cm,2011

当然他也以自己为模特:戴着高帽的,打扮成小丑状的,穿着农民衣服手里举着一只野鸡的,拿着油画笔和调色盘、帽子上顶着点燃的蜡烛的……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挂牌子的自画像2,240×120cm,2012

扮成小丑的自画像,190×130cm,2012

拿野鸡的自画像2,200x120cm,2012

自画像,200x130cm,2012

至于他再三描绘一个画家的死亡——那是马拉之死的变体吗?谋杀画家的,是谁——艺术市场、绘画,还是难以言说的命运本身?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死掉的画家1,100x170cm,2012

死掉的画家2,120×190cm,2012

死掉的画家3,110×185cm,2012

而当他描绘一个手提裸鸡、肤色如酱油般黝黑的老人时,画家心里在想什么?是什么,让他把一个老男人,作为长时间观看的对象?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拿裸鸡的肖像,200×130cm,2012

画家是让时间凝结之人。

在某些时候——比如当他描绘一个捏脚的男人时,他的绘画就充当了摄影的角色,记录了一个不寻常的瞬间。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南方,60x50cm,2014

在某些时候,那种对时间的定格则有着更为放肆的特性:静默如室内乐(我的感受正是如此)

的一帧抽烟的裸女;被挂在树上的半爿猪肉;有着鸡和犬的天鹅湖……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上午,60x50cm,2015

栖居之地1,180x150cm,2015

天鹅湖1,80x100cm,2015

而到了《西岸与爱》,我看出来了:那里是有典故的——你看男人的手势,看丰腴裸女的姿势,似曾相识,又无法确认。

画家开始行使自己的特权,如同化身小说家,以虚构探求万物的本质。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西岸与爱,140x120cm,2015

从此,画家就既惹人爱又招人厌了——他让你不再受制于具象的画面,因而给想象开辟了一片“应允之地”,但同时又以暧昧之境混淆你的耳目,布下层层陷阱。

你能做的,你要做的,就是放弃妄断,老老实实地看画——而这,正是艺术观赏的最大乐趣之一。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你好,绘画,140x 200cm,2016

蓝球女人体2,130x160cm,2016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丽达与鹅,120x150cm,2016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习作 60x80cm 2016

习作,60x50cm,2016

回到亓文章本身——他显然是一个现代主义者。或者说,他驳接的是现代艺术的余绪,无数的宗师大家,都化身他手下的笔触,笔下的色泽,形式的诸多要素,始终逃不了前人的影子——那是盘旋在当代画家的艺术王国上的幽灵,驱之不去。

还能怎么样呢?除了承认他们的存在,如同《美丽心灵》中的数学家纳什一样;但幽灵作为一种底色的存在也为画家制造了一种乐趣——有所依而又不为之所拘,亓文章就这么画下去了。

他引用老先生们曾经画过的裸女,引用西方先哲的用色,这是中国久已有之的“用典”的传统,用得好,陈旧的“典”因此焕发新生,与创作者的新思交相辉映,彼此护持。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乡愁,100x80cm,2016

有桃子的风景,80x107cm,2016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城市的寓言,130x160cm,2017

附近工厂的少年,120x150cm,2017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肉与鸟,130x160cm,2017

无题,150x180cm,2017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欺骗,80x60cm,2016

去年十月的某天,我造访亓文章在上海的工作室。我能想象当他坐在那张扶手椅上被画作所环绕时,会是何等安心惬意,抑或恰恰相反,当他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会是何等坐立不安。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我们聊起他最近两三年的作品,其中的一些,艺术家被改造成猴子的形象——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亓文章在质疑,或者说在追问“艺术家是什么”这个问题。

“那你有答案了吗?”我问他。

“没有。”

“那大概的感觉呢?”我继续问。

“艺术家挺卑微的。”

他说,“不论是全球知名艺术家,还是像我这样的小艺术家,都是挺卑微的一个身份。所以我把他画成猴子,既荒诞,又好玩。”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河边写生,150x180cm,2017

甲天下1,160x220cm,2017

无题(画家是猴子),130x160cm,2017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习作,60x80cm,2017

这种卑微,具体针对什么呢?

“面对现实——大小艺术家都挺无力的。”

换而言之,一个艺术家,一个画画的,能干什么呢?“干不了什么,顶多,如果能碰触到观众心中的某一根弦,那就很不错了”。

但我的确想起他在十几年前写过的几段话,其中有一段:

当我开始读书时,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身影。每个深沉的夜里,微弱的灯光下,简陋的房间里被揉碎的稿纸散落一地。他的背微驼着,几声咳嗽不时中断他的工作。痨病一直吞噬着他的神经。当困意袭来,他便灌下一大杯黑咖啡。猛吸着劣质烟草,烟草的燃烧触目惊心。生活的极端贫困、孤独和绝望,外部世界的干扰有时会集中爆发。他不得不身心俱疲地时刻处在亢奋的作战状态之中,向世界发出自己无足轻重的声音。在此刻,一种东西击中了我。像卡夫卡坚毅的眼神,“拉斯可尼柯夫”绝望的生活。

他接着写道:

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性光辉的氛围里,艺术,因此而变得强大。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无题(现代性1),160x220cm,2018

而作为一个与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注定捆绑终身的人,亓文章以自己的方式描绘世界,感受绘画与自己身体的远近,就像某段他忘了从何处征引而来的名言:

他必须居于其中。他在黑暗中靠触觉作画,直到他谜一般地消失,消失在画面的颜料里、画布的纤维甚至画室浓郁的空气里。

而一切的一切的,都因为:

那里隐藏着秘密,一个关于绘画的秘密。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画家的故事,180x230cm,2018

是的,这就是画家的故事,谢谢观赏

.

END

.

面对命运,艺术家都挺卑微的

把艺术拉出圈外

如果你想了解我们

这篇文章里藏着我们的初心

<strong>

这个世界上真的需要再多一个公号吗?|我就想当个〇外人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博@Artha象外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