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房地產“馴化”的農民

某個一直勸大家買房的房地產大佬(不讓提)在自傳裡面講過這樣的故事:事業有成之後,回到闊別幾十年的插隊鄉村,深感當地百姓的窮困,回北京後寫信給當年的老村長,讓其組織了當地一批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年輕人來自己的公司打工。……事是好事,畢竟單從收入來講是在農村的10倍以上。

但讓其沒想到的是:不足三月,所有的人,男男女女都跑了回去。

理由呢?猜測是這群人習慣了陝北高坡的“信天游”,難以適應到處講規矩的城市生活。

被房地產“馴化”的農民


大概10年前,我們的媒體上經常討論中國人素質的問題。其矛盾的衝突點就在於公共場合的行為舉止產生的差異: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不排隊……等等

當第一批來自農村的人開始進城務工的時候,同樣遇到了各種公共空間的矛盾衝突,大家應該都有所接觸,我也就不多描述。


農村人缺少“素質”嗎?

恰恰相反,農村反而離商業社會更遠,社會組織方式更依賴於宗族·鄰里關係,更熱情好客,心地善良。但為什麼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出現問題了呢?

最大的原因在於缺少“訓練”,在農村每個人一套房子,在家裡大聲喧譁不會影響其餘人;公共空間足夠廣闊,不必排隊·爭搶……

來到城市之後,面對如此密集的人口和空間,公交·公廁·公園……包括與更多的人共用一棟住宅,勢必需要重新調整自身的行為方式。

改變是漸進的,房地產帶來的巨大城鎮化進程,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接觸並習慣城市生活

被房地產“馴化”的農民


買房就是投資。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民是很被動的。他們既不像原住民那樣能夠通過拆遷享受更大收益;也因為處於產業鏈的下游,收入較低;更重要的在於:為了孩子,他們不得不進城買房。

以此,在房價瘋漲了十多年後,這波風潮傳導到了農村,傳導到了中國最基礎的群眾。“存錢是在貶值,買房就能升值”,可以說幾年的房地產發展,直接的改變了農民的投資觀念和消費方式。


聊點開心的……

以上的改變還只是限於進城買房這個過程。一種更為深入的改變農村產業的事情正在發生, 去年一大群房企響應號召,在全國各地做起了“產業扶貧”,模式大同小異,依靠產業發展直接的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核心在於兩點:1.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民享受土地出租收益;2.企業牽頭髮展特色農業,農村剩餘勞動力以產業工人身份參與勞動

固定土地收入+工資,收入是以前的好幾倍。朝九晚五上班,生活規律不辛苦,還能不受季節性農業災害影響。

我問我們村的那些人:還能回去種地嗎?有點難了……

被房地產“馴化”的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