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時,到底要不要聽歌?

很多運動人群都喜歡邊做運動邊聽歌。在健身房,耳機似乎也成了一個標準配置,大部分的原因都是“沒那麼悶”、“起勁一點”。

人們運動時為什麼要聽歌呢?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猜測:

Chapter 1

運動時,到底要不要聽歌?

1.音樂能分散注意力、減輕痛苦

做運動健身的過程,有時候都頗為艱苦,身體疲累、肌肉痠痛。

聽音樂做運動可以讓人忽略運動帶來的疲累感和肌肉的痠痛感,幫助人們堅持完成鍛鍊,取得成效。

2.音樂讓人更起勁

聽著節奏較快的音樂時,人會更起勁、更努力去完成運動,尤其是無聊漫長的有氧運動。

就像薄荷上有一位朋友給我留言說的那樣——“聽慢歌跑不動。”

運動時,到底要不要聽歌?

3.音樂幫助保持運動速度

運動時聽音樂的節奏,能刺激到大腦的運動輔助區,在進行一些自定速度的運動如跑步時,可以帶動身體的動作,讓動作更有節奏。

因此,在音樂節奏下運動,穩定的速度能讓身體更適當地處理每一個動作。

4. 音樂能改變你的心情

每個人也許都有這樣的體驗——無論之前發生了什麼讓你不開心的事情,一首歡快的音樂就能讓你從負面情緒中逃脫出來,為你注入能量去運動。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以上都是我主觀的判斷。運動時到底要不要聽歌,聽什麼類型的歌,2018年《體育與運動心理學》期刊上有一篇學術論文,專門針對“抗阻訓練中音樂類型對訓練的影響”做了實驗,也許會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Chapter2

運動時,到底要不要聽歌?

實驗募集了 16 位運動科學系的大學生,都有一定的抗阻訓練經驗。

他們選擇了主觀喜歡的、並且認為能夠幫助自己訓練的音樂,作為「自選曲庫」,實驗人員同樣提供了「固定曲庫」,其中有金屬音樂,也有電子舞曲。

之後,被試者被隨機分為了兩組,每組被試者分別在四種不同的狀態下進行抗阻訓練:沒有音樂、金屬音樂、電子舞曲、自選音樂。

該實驗從三個方面給出了最終實驗結果。

運動時,到底要不要聽歌?

1.爆發力層面

總體而言,有沒有音樂、不同音樂種類,對運動表現的影響沒有很明確。在聽自選音樂時,平均速度可能會高於其他條件,但是這個區別並不大。

「主觀用力度(RPE)」受到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在針對上半身的訓練項目中,電子音樂舞曲和自選音樂,相比於沒有音樂,甚至會加大「主觀用力度」(更高的 RPE)。

2.耐力層面(以深蹲為例)

在 60% 的重量下,聽音樂會顯著提高深蹲至力竭能夠做的次數,具體來看,自選音樂的作用>金屬音樂>電子舞曲;

在 70% 的重量下,聽音樂能夠小部分提高深蹲至力竭能夠做的次數,但是作用小了很多;

在 80% 的重量下,聽不聽音樂,並沒有區別。

3.其他層面

在聽自選音樂及金屬音樂時,血液乳酸水平更高;不聽音樂時,似乎會產生更高的疲勞程度。

運動時,到底要不要聽歌?

實驗結果總結:

1.在進行爆發力訓練時,音樂並不會產生明顯正面影響,甚至還可能因為分散注意力,影響表現,或者造成疲勞程度提高;

2. 在進行力量訓練至力竭時,聽「自選音樂」有著最佳的運動表現提高效果,其次是「金屬音樂」;

3. 所有音樂類別都對力量訓練有著或多或少的幫助作用,但是,這個作用似乎只對中等強度(60% 1 RM)的訓練有效果;

4. 在進行力量訓練時,音樂的另一個正面效果是提高心情,有可能從側面輔助運動表現;

5. 由於目前此類實驗非常少,並不能下肯定的結論,需要辯證分析。

Chapter3

運動時,到底要不要聽歌?

以個人經驗來說,力量訓練中,由於需要全身心的感受目標肌肉的收縮與拉長。

有的時候,聽歌確實會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尤其是那些存在感特別強的節奏、歌詞或是旋律。確實會將你的注意力從專注感受肌肉轉移到關注歌曲。

運動時,到底要不要聽歌?

而在進行高強度間歇式運動時,比如波比跳、跳躍深蹲等,需要同時注意將動作做得儘量快,並且保持動作的準確性,這時再加上音樂,又是一個額外的分散注意力的點。

只有在進行低強度勻速有氧運動時,音樂才是可以分散這種無聊的、持續性的、節律性的運動中疲乏感的好方法。

但是,可能由於對於節奏太過敏感,有的時候動作總是想跟音樂節奏保持一致,同樣會打亂我原本運動的節奏。

運動時,到底要不要聽歌?

維持120-140 bpm的音樂可能對運動中的人能發揮最大的效用。當然,如果做瑜伽等節奏較慢的運動,或是處於冷身階段時,可挑選一些柔和的音樂。

運動時,要不要聽歌,看個人的選擇。有時候聽音樂確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END—

Samantha L. M., et. al. (2018). The influence of music genre on explosive power, repetitions to failure and mood responses during resistance exercis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Volume 37, July 2018, Pages 128-13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