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談咪蒙:“網絡知音”的轉型敗局

  • 理性談咪蒙:“網絡知音”的轉型敗局牆倒眾人推

因為一篇《狀元之死》,咪蒙火了,也涼了,還沒有賺夠讀者的眼淚,就被人舉報內容造假。一石激起千層浪,無數人開始在網上聲討咪蒙和她的“雞湯文”。很多人“聲淚俱下”地控訴“咪蒙雞湯文”是如何毒害自己和身邊的朋友的,後續還有人爆出咪蒙為圈錢不擇手段,“一篇公眾號廣告80萬”“打色情擦邊球”等等。一時間咪蒙成了“低俗、偏激、挑唆、煽動、雞賊”的代名詞。從批評到抵制到呼喊著“封殺”,不到一週時間,公眾對咪蒙的仇恨值拉滿,甚至驚動了官媒“人民日報”。我們不禁要問,咪蒙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成了“全民公敵”?

  • 咪蒙緣何成功

要談失敗,先看看咪蒙是如何成功的。咪蒙,原名馬凌,一個76年出生的女作家,初期寫了幾篇不錯的文章,反響平平。像這樣的“新銳作家”多如牛毛,如果不出意外,咪蒙最多就是個賣文餬口的不知名作家。

抓住了“移動閱讀”的興起成為了咪蒙成功的一個原因。“紙媒時代”的固定媒介,閱讀成本高。移動閱讀極大地降低了傳播和閱讀成本,手機聯網就能輕鬆體驗。咪蒙抓住了這一風口,擁抱公眾號,這是她成功的第一個原因。

僅僅開個公眾號,咪蒙最多就是個騙騙流量的三流寫手,咪蒙成功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她找準了“目標受眾”。若干年前,有一本叫做《知音》的暢銷雜誌。主打的作品就是“煽情”“獵奇”等一類的狗血八卦文章。咪蒙很聰明地將《知音》“製造信息差”的優點運用在她的公眾號文章裡。於是我們看到,咪蒙的文章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情節詭異”“觀點偏激”不按套路出牌,例如:

寫員工一定要吃苦耐勞才能戳中老闆們的G點;

寫老闆一定是傻逼才會掀起員工們狂歡的;

沒男朋友一定是因為你太摳門不捨得買貴的東西打扮自己等等。

這些觀點跟“正統”的思維不一致,很容易給讀者造成“思維震撼”。

這種特點,讓咪蒙鎖定了她的第一類受眾:不諳世事的年輕人。這類年輕人大都20左右,社會經驗不足,對成年人的世界充滿好奇,而咪蒙的文章,恰恰提供了這種窗口。咪蒙描述的成年人世界充滿了戲劇衝突,男的貪婪好色,女的心機深重,這樣的文章不僅好看,還滿足了年輕人的好奇心,自然會獲得他們的擁護。

咪蒙的受眾裡還有一類人,就是年輕職場女性。隨著女性社會經濟生活的參與度提升,壓力也隨之而來,咪蒙的文章情緒化的語言表達,和這些揹負家庭工作等壓力的女性產生了情感共鳴。對咪蒙公眾號的數據分析也表明,女性訂閱者佔到了總訂閱數的75%。

咪蒙的成功不是偶然,敏銳地挖掘到了市場需求,找準市場定位,使其成為了移動閱讀時代的“知音”。

  • 一篇《寒門》折射轉型之痛

《一個寒門的狀元之死》繼承了咪蒙一貫的風格,但是為何一經發表就成為了眾矢之的,根本原因是,這篇文章是咪蒙的轉型之作。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寒門狀元艱苦的悲慘的生活,並聲稱整個故事取材自現實,這就給這篇《寒門》打上了“紀實文學”的標籤,而紀實文學並不是咪蒙的自我定位,紀實文學的受眾也主要是男性,這就解釋了《寒門》一發表就受到了眾多批判。咪蒙的主要粉絲群是“年輕人”和“女性”,她們閱讀咪蒙的主要目的也是以“精神按摩”為主,故事的邏輯是否合理真實並不是她們主要考慮的因素,而一般有一定閱讀量的男讀者,更具有一些理想和批判思維,俗話叫做“較真”。而嚴肅的紀實文學,就是立足於現實,並進行深入的剖析,這顯然不是咪蒙團隊的年輕人僅憑文字渲染和情節設計所能駕馭的。

所以,咪蒙的成功在於找準了自我定位,而這次重大的失敗,也是因為在鮮花和掌聲中迷失了自我。她們錯誤地低估了自己的水平,企圖照搬之前成功的經驗來攻佔更大的閱讀領域,但是草草策劃的一篇“爆款文”《寒門》卻漏洞百出,證明咪蒙在紀實文學領域尚欠火候,如果想要突破,仍然需要積累和沉澱。

  • 如何客觀評價咪蒙

一篇文章的好壞,並不至於將咪蒙一棒子打死。雖然都說“雞湯”害人,但是,人民偶爾也需要一些這樣的文章來進行適當的“精神按摩”,這種按摩我覺得作用類似某些心理暗示。從這個層面講,咪蒙不至於被完全封殺。

但《寒門》一文,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咪蒙團隊的急功近利,畢竟一個大部分成員都是95後的年輕人團隊肯定是熱血與莽撞並存的。如若真的想要在更高層次的領域類獲得讀者的心,需要靜下心來寫出更有溫度和深度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