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進中原走不通,後院又了起火,楚國迎來宿命中的剋星

風水輪流轉

自從晉楚弭兵會盟之後,兩國達成默契,有錢大家一起賺,總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相約共同維護兩國霸權。本來談判是無奈之舉,實力恢復之後,按照傳統是要馬上翻臉的,可是晉楚兩國各有煩心事,加上實力不允許,也就勉為其難的發揚契約精神了。

北進中原走不通,後院又了起火,楚國迎來宿命中的剋星

弭兵之會剛結束,楚王還沒來得及安享太平,就駕鶴西去了,按說兒子應該接班,無奈年紀小,鎮不住場面,楚國能人又多,保留劇目再次上演,公子圍欺負侄子年紀小,自己弒君自立,是為楚靈王。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楚靈王在位十年,上下離心離德,最後在荒郊野外自掛東南枝,他的弟弟登上王位,是為楚平王。

熟悉的劇情

楚國之所以遵守契約,與晉國為首的中原各國保持和平,除了實力沒有恢復之外,主要的原因是後院起火。楚國以蠻夷自居,自從實力暴漲之後,那是橫行江淮多年,柿子專揀軟的捏,看誰不順眼,就找誰的麻煩,各小諸侯國那是飽受欺凌。雖說北上中原受阻,說到底還是天下一霸,只要打得過,他就往死裡欺負人。

北進中原走不通,後院又了起火,楚國迎來宿命中的剋星

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上天註定不會讓楚國太寂寞,雖說和晉國簽了和約,但是新的對手又出現了,那就是吊打楚國的剋星,吳國。吳國地處東南,原也是楚國的小弟,後來實力漸增,開始強大起來,以蠻夷之地而自立為王。不過吳國稱王,比楚國稱王要說得過去,吳國國君是正宗的姬姓嫡系,稱得上是根正苗紅。

來而不往非禮也

話說楚國宗室巫臣,因為和楚國大將子反爭奪春秋第一美女夏姬而結怨,後來巫臣趁出使齊國之際,攜美人夏姬私奔,投靠了晉國。雖說巫臣抱得美人歸,又在晉國當了官,可家裡邊人,卻因此被殺了個精光,巫臣因此懷恨在心,時刻想尋求報復楚國的機會。後來奉晉侯之命出使吳國,便把用兵之法教授給了吳國人。吳國人活學活用注重實踐,開始拿鄰居楚國練手,並從此拉開了吳楚爭霸的序幕。

北進中原走不通,後院又了起火,楚國迎來宿命中的剋星

俗話說:沒文化,膽子大。斷髮文身的吳國人生性剽悍,開始不斷的給楚國找麻煩,楚國此時正忙於和晉國爭霸中原,沒太把吳國當回事,一來二去,吳國人嚐到了甜頭,開始樂此不疲,等到楚國騰出手來,準備好好修理吳國,才發現原來的小弟,已經是兵強馬壯的實力派,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既然如此,就讓你知道馬王爺到底有幾隻眼。

惡人自有惡人磨

兔子不吃窩邊草,在春秋時期卻是正好相反,遠交近攻才是王道,楚國在其他諸侯眼裡是龐然大物,在吳國眼裡卻是紙老虎,“吳侵楚”這三個字,在史料中多次出現,足以證明吳國人的英勇,而且吳楚交戰多次,吳國勝多敗少,怎麼打怎麼贏,端的是楚國剋星。

北進中原走不通,後院又了起火,楚國迎來宿命中的剋星

吳國敢於捋虎鬚,楚國自然要還以顏色,多次出兵征討,不是無功而返,就是損兵折將。在鬥爭中成長的吳國,不斷的總結經驗,多次主動出擊,而且戰果頗豐,實力迅速壯大,並和中原各國取得聯繫,成為了楚國地位最大的威脅者。

彼可取而代之

要說中原的小諸侯國們,也真是機靈,眼看楚國一次次被吳國揍的滿頭包,心眼也就活泛起來,開始和吳國勾勾搭搭,最終投向了吳國的懷抱,為了向吳國展示決心,他們和楚國分手,楚國氣的沒辦法,打仗又幹不過人家,也只能說打落門牙肚裡吞,拿起小本本,先把賬都記下來,以後慢慢算。

北進中原走不通,後院又了起火,楚國迎來宿命中的剋星

要說楚國真是流年不利,外邊仗打不贏,裡面事情也搞不定,楚王老婆離家出走,太子流亡國外,手下大臣跑路,後來楚國國都被破,楚王自己最後落得個鞭屍三百的下場,楚國的霸主地位漸漸被吳國所取代,如果不是後來勾踐同志的操作比較6,給吳王夫差來個了背刺,楚國也許早就吳國所滅,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