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1939年9月15日,隨著日本和蘇聯簽訂關於諾門罕地區的停戰協議,歷時135天的諾門罕戰役以蘇聯的勝利而結束。雙方這場秘而不宣的邊境爭端,卻改變了二戰的未來走向,成為研究二戰歷史一個重要的節點。

對於蘇聯來說,此時停戰是斯大林歐洲戰略的一部分,它不但解決了來自遠東的威脅,而且可以全身心應付紛亂的歐洲戰局,並著手將東方勢力向歐洲蔓延。協議簽訂的第二天就出兵波蘭,和德國瓜分了這個國家,就是很好的例證。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當然,這其中的底氣大多來自於諾門罕戰役。

上世紀3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的蘇聯軍隊受國內影響,軍事實力銳減。儘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的軍事理論和武器裝備引發軍界的關注,但缺乏實戰的檢驗和新戰術實踐的磨合,使得蘇軍依然保持著一戰時期的作戰風格。

張鼓峰事件和第1次諾門罕戰役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面對日軍的進攻,蘇蒙聯軍並沒有好的戰術動作,損失慘重;尤其單兵素質和戰鬥意志與日軍相距甚遠,僅僅只是依賴武器先進和地理優勢取得了勝利。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為此,蘇聯最高統帥部也開始正視蘇軍存在的問題和來自遠東的威脅。“欲治兵者,必先選將”,蘇軍第一任坦克團長出身的朱可夫被緊急調往諾門罕指揮戰鬥。朱可夫不負眾望,充分發揮他的軍事才能和先進的戰術思想,很快打開了局面。

他一改過去步兵對步兵的戰術,充分發揮坦克裝甲集團快速機動的優勢,將關東軍徹底打服並迫使日本簽訂停戰協議。此後,朱可夫得到斯大林的認可和信賴,官升大將銜,被任命為蘇聯最大軍區——基輔軍區司令,不久擔任了蘇軍總參謀長。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這場戰役,成了蘇軍裝備的演武場,各式新型裝備輪番上場,各兵種的協同戰術在這裡進行了磨合。裝甲步兵、新式坦克、新型戰機的戰術配合讓業界對其軍事實力大為讚歎。作為日俄戰爭日軍的手下敗將,此次勝利可謂是“報了一箭之仇”。

然而,為了這場勝利,蘇聯也幾乎到了傾其所有的地步。存在著後勤保障困難,中下級軍官和單兵素質不高等弊病。儘管有朱可夫優秀的指揮才能,但其軍事實力的匱乏也在隨後的戰爭中得到應驗。但勝者為大,斯大林的自信就來自於此。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一貫自信的關東軍為失敗買單。

自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建立“滿洲國”,為日本“擴展”疆域立下“汗馬功勞”,成為日軍響噹噹的王牌部隊。但也養成了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的毛病,常常繞開參謀本部,隨心所欲的“惹是生非”。

儘管參謀本部多次想挾制關東軍,但其在日軍中的勢力太大,儼然成為一匹脫韁的野馬,根本插不上手。諾門罕戰役就是關東軍不按日本總體戰略部署,擅自發動進攻,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參謀本部除了叫苦不迭,別無他法。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有句說得好,“欲讓其滅亡,先讓其膨脹”。隨著關東軍在諾門罕戰役投入越來越多的兵力,就連日本唯一的坦克師團也投入了戰場。但接連二三的失敗,官兵們也由厭戰變為怯戰,自信的關東軍徹底蒙了。參謀本部也趁機將其“大換血”。

首先,失敗是要有人負責的。首當其衝的是關東軍司令部,司令官植田謙吉,參謀長等高級將領被免職,編入預備役,軍部參謀一干人等一律退出現役。也就是說,一夜之間,關東軍內部的強硬派被一掃而光。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指揮戰役的第23師團長小松原等人也被撤職轉入預備役。中下級軍官也難逃厄運,擅自撤退的、違令的,甚至被放回來的俘虜都受到了嚴厲懲處。怎麼看,參謀本部都有借“追責”之名對關東軍“公報私仇”。

其次,成立“諾門罕事件”委員會,對戰役進行總結。委員會認為蘇軍已徹底放棄過去以步兵為主的戰術風格,在軍事、情報和後勤方面的優勢超過日軍。而關東軍由於一直沒有遇到過強悍的對手,對火力的認識不夠,導致戰役失敗。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委員會進一步分析,蘇聯的國力遠遠超過沙俄時期,戰爭潛力巨大,貿然進攻就是找死。先前關東軍試探性進攻無可厚非,但沒有及時收手,釀成今天的慘狀,他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說白了,關東軍在為日本“北攻蘇聯”的戰略破產“買單”。

當然,關東軍的慘敗也失去了重要的軍事同盟德國。受邀前來觀戰的德國軍事觀察團在諾門罕不僅要了解蘇軍的真實實力,而且也對日軍的戰鬥力進行評估。沒想到,將亞洲“攪合”一團糟的“軍事強國”依然沿用陳舊的戰術,被蘇軍吊著打。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這樣的軍事實力,根本沒有資本和德國結盟;相反,蘇軍的表現讓德國人看到了他們的進步和成熟,坦克裝甲戰術的運用日趨完美。與其樹立一個“對手”,不如成為“朋友”。於是,德國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矇在鼓裡的日本人被淪為國際笑話。

其實,蘇德兩國簽訂《條約》也是相互利用。

斯大林當然知道諾門罕戰役牽扯了蘇聯太多的精力,也暴露了軍事準備的不足。他不想德國為敵,與德國締結《條約》;他需要結束遠東戰事,與日本簽訂停戰協定。目的就是為了休養生息、發展軍力,以應付將來的歐洲亂局。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當然,趁著亂局將東方勢力向歐洲蔓延也是斯大林的野心。他發現諾門罕戰役中的朱可夫是難得的將才。他的先進軍事思想確實將蘇軍雜亂的武器優勢整合成實力最大化,現在的蘇軍在德國人眼中就是一個強有力的對手。斯大林要通過擴張彰顯蘇聯的強大。

德國人自從瞭解日本人的真實實力後,根本不相信他們有能力與蘇聯抗衡。在德國人看來,此時過早地向蘇聯進攻是不明智的,於是轉向西歐等國。但他們也不放心“日漸佳境”的蘇聯,於是一紙《條約》可以讓他們全心對付西歐各國。

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慘敗,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參謀本部公報私仇

果然,德國在歐洲的閃擊戰很快拿下了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並很快席捲了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在這難得的一年緩和期,蘇聯也在加強軍備,因為斯大林知道在這場世界大戰中,蘇聯很難獨善其身。

諾門罕戰役規模雖小,但作用大。大家認為如何?歡迎留言和討論。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當關東軍遇上蘇聯紅軍》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