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车撞孩子:人性是怎么瓦解的



葫芦岛车撞孩子:人性是怎么瓦解的


2018年11月22日,这是属于中国孩子的黑暗日子。

这一天,大地微凉,人性沦陷。

当日12时15分,在葫芦岛建昌第二小学门前,29岁的男子韩继华,人性消失,魔性大发,驾驶奥迪A6车,撞向过路小学生。

他不是醉驾,也不是毒驾,而是残害。5名孩子死亡、19人受伤,其中重伤3人,如此惨烈的代价,令人心碎无语,出离愤怒。

韩继华,性格内向偏执,心胸狭窄,近期因夫妻矛盾,轻生厌世,产生极端思想,采取驾车冲撞方式,随机选择作案目标,终将目光锁定在天使宝贝身上。

天使在天堂,人间不值得。偏偏,像韩继华这样的恶魔幽灵,就在人间晃荡。

只是,在今天,要为葫芦岛撞杀孩子事件找到一个理性的打开分式,不容易。

复杂中国,复杂传播环境,要防止恶性事件成为病毒,带来反向示范效应。懂得新闻伦理的人,都明白《报纸的良知》为什么反对详细描述犯罪手段,因为那和“就和在学校里教人犯罪差不多”。

本最不应传播的是现场视频,在微信群里已尽收于天下人眼中。那么,最适合讲理的文字,如果还没有办法在人心植入道义和安抚,互联网不仅可能失去自净功能,而是多了一块正义的蒙眼布。

人心坏了,人就变成了恶魔。葫芦岛撞杀孩子事件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疗治人性,这是责任媒体本不应该缺位的事。只不过,很多媒体将孩子和洗澡水都一起偷偷地在暗处倒掉了。

于是,人们看不清恶魔韩继华的面目,不明白人渣背后隐藏可怕人格,也就不知道,此后,又有谁又会变成另外的恶魔,将黑手伸向下一群天使宝贝。


葫芦岛车撞孩子:人性是怎么瓦解的


本文只谈人性与人格,不谈制度与国家。

请选择相信,选择理性,选择专业,为葫芦岛撞杀孩子事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有些事,可以说,值得说,应该说,人们也可以说得透,来传递民意需要且认同的正能量。

梁漱溟曾说,中国人普遍过着没有宗教的人生。

这些年,无数人在追求信仰的路上,跌跌撞撞,迷迷怔怔。金钱、美色成为成功者的信仰,活着成为不成功者最牛逼的信仰。在成功与不成功之间,还有太多光怪陆离的信仰。

我一直提倡这个观点——就让孩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神圣的信仰吧!谁不爱孩子,谁伤害孩子,有违天道,人神共愤,必遭天遣。

葫芦岛撞杀孩子者韩继华,是没人性的人。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又怎么可能收获感情的慰藉呢?种下善良收获善良,种下恶毒得到残忍。“夫妻矛盾,轻生厌世”,是他这个缺乏人性人伦人情的恶人的宿命。

一个真心爱孩子的人,是永远不会轻生厌世的人。如果真正珍惜孩子,让他们成为“纯洁而神圣”的存在,人们日子过得都不可能那么糟。

也不是每个厌世者都需要通过出家来进行救赎。没有宗教的人生,要固化起对真善美的信仰,需要的通路,也就是选择品质的文化生活,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中修行。

人间,有孩子的纯洁、真诚、善良、温暖。给孩子温暖与美好,在孩子内心植入善良与正义,让孩子变成天使,自己才能走出人性幽暗峡谷,抵达布满阳光的原野。

如果想不明白到底给了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那就先想明白,孩子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认为,孩子对于成人,赐予永远比索取多。一个成年人,懂得蹲下身子,好好去与孩子对话,潜心进入孩子那个完美世界,去呵护其中的一草一木。那时,你就会发现,孩子在以一颗幼小的心灵坚强抵御着成人世界的一切不美好,以最大的积极自由消解来自成人世界充满抱怨的负面影响。孩子那里的完美世界,充满阳光、活力、健康,五彩缤纷,绝不黯淡。

所以,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挥刀向像孩子这样的弱者的懦夫最可怜的人渣了。谁污染孩子的眼睛和灵魂,谁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哪怕有一点点,其实也都是在让自己向那种游荡在人间的残暴、无耻、极恶、歹毒的恶魔靠近。

在今天,至少要用人性与温暖,让孩子成为中国人真正呵护和敬畏的信仰。

让孩子不受伤害,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普遍认同的真理,是应该普遍信奉的宗教式信仰。

老年的作家奈保尔曾说,“我尝试着去挖掘不同的东西,我不想写政治或是区域性问题,而是想写人性以及人性的瓦解。”

后来,在读他的那本《非洲的假面剧》时,在太多关于宗教、文化与人性的细节内容里,我读懂了人性到底是瓦解怎样的。

没有宗教的人生,如果得不到人性救赎,很容易就会掉进可怕的偏激的信仰。

葫芦岛撞杀孩子的极恶人渣韩继华,挑战人性伦理、社会文明以及法律底线,以社会互害方式制造人性危机,让人性与文明在复杂碰撞与挤压中,瓦解成为刺伤彼此的残忍碎片。

没有万能的神,能在一时间可以拯救极恶的疯子。

从情感上讲,在一刹那,我也恨,这样彻底的人渣,为什么不去选择自杀?甚至还恨,为何没有一种公义的神秘力量,能够在他作恶之前,直接送其下地狱?

但我更清楚,这些终究是不理性,不文明,不人性的。

甘地说,凡能用刀剑得到的,同样会因刀剑而失去。

而保护孩子,不可能只靠宗教文化,还是要用国家机器。在美国,孩子并不属于父母,而是属于国家的。孩子在家受到虐待,儿童保护服务机构可以到家里把孩子带走,由国家出面照顾。

《儿童权利公约》也明确指出:“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此外,还有太多关于孩子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之类的规定。很多时候,世界是别人的,我们看到的经常是一纸空文。

在中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也涉及到未成年人生存、保护和发展等问题。然而,其中有很多内容太过宽泛,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并没有为保护儿童权益提供起完整的法律体系支撑。

更重要的是,保证孩子的安全与权利,不能止于制度文本。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运转体系的形成,保护儿童权利就随时可能出现断裂地带。

不难想象,公安、卫生、建设、环保、工商、交通等等几乎所有的公共管理部门,都与儿童安全与权利保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成人世界的制度正义无法保证,在秩序失范之下,儿童的安全与幸福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2018年11月22日12时15分,葫芦岛建昌第二小学门前那片空间,除了当夜点亮的烛光,此后暗夜终将静默无声。在沉默中寻找法律与制度的答案,这需要怎样的隐忍与智慧?

在法律的框架下,我能说的,也就是韩继华罪无可恕,尽快受刑吧!


葫芦岛车撞孩子:人性是怎么瓦解的


在今天,人们迫切需要一种通识教育,就是“人格心理学”,社会也迫切需要对人对己进行一场“危险人格评估”。

这是救人,也是自救。

当人们陷入矛盾纠纷中,难以自持,出现危险迹象的人,必须要透视其人格情况,然后进行特殊监护,及时通过种种文化或法治的手段,来矫正调整。

不论是家庭内部矛盾,还是人们与公权力之间的矛盾,心理学的及时介入,特别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防范反社会人格。

有专家说,“反社会人格最核心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情感,其次就是极端任性。国外对这类人的大脑皮层的脑电进行测试,结果是始终在10岁左右。”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也被称为“反社会者”,他们“不在乎对错”,而且往往还拥有一些其他的特质。比如,缺少悔意、麻木不仁或操纵行为以及冲动。

报复社会型案例这些年出现很多次,其中一些正是把屠刀对准孩子。

1,郑民生,2010年3月23日,在福建南平实验小学杀死8名小学生。据其供认,“作案动机为周边的人看不起他,讲他不清楚,有桃花病;婚姻不顺,女友迟迟不与其结婚;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
2,赵泽伟,2018年4月27日,在陕西榆林米脂县第三中学校外巷道砍杀9名学生。据交待,此人在米脂三中上学时受同学欺负,遂记恨学生,终持匕首杀人。


遵照着弗洛伊德的宣泄理论来说,心理事件所带来的情绪体验,是一定要得到排出的。从正常人格到精神变态性人格,再到反社会人格,步步惊心,步步危机。如果每一步得不到防范救治,最终的作恶每一步都算数。

那么,永远不要欺负一个你以为是很老实的人。他们善良、自卑、敏感、软弱、被人群排斥,如果在你的嘲笑、羞辱、欺负、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的挤压与胁迫下,没有一条合适的通道,很可能会从人性“庸常的恶”转化“极恶的凶”。

底层到底为什么互害?人群为什么踩踏?

当你嘲笑人们在说雪崩时那片雪花不是无辜的时候,也许你自己也不是无辜的。人生有许多问题,容不得任性;人格有许多障碍,需要我们一起慢慢搬移。

我们当然最渴望是,社会能拥有完善的权利保障体系,保证每一种人生都能生长在公平正义的轨道中;更希望能从司法实践中预防与矫正犯罪的角度,将这种反社会人格死死摁在囚笼里。

文化永远都是司法进程的最有力推手!

那么,回到本文开篇,葫芦岛撞杀孩子事件,就不应只是被迅速尘封的负面事件,而是要找到最为理性文明的打开方式。

至少,先有个共识,救救孩子!人类不应容忍连接妇孺也不能幸免于人性灾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