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抑郁究竟是内在基因导致?还是外界环境导致?

WHO网站最新数据,全球抑郁症患者3.5亿,中国抑郁症患者4500万。10%至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以自杀作为最后人生选择。——一些专家、医生或网站动不动拿诸如此类的浮夸数据来吓人,是极度不负责任或别有用心的,睡虫也可以说以上90%的人都是正常的情绪问题,远非是患者需要治疗才能治愈。

文 / 睡虫



长期抑郁究竟是内在基因导致?还是外界环境导致?


抑郁症都有诱因吗?不少资深患者对此观点嗤之以鼻,觉得班门弄斧、误人子弟,并表示他们的症状来的时候就毫无缘由,复发的时候甚至神不知鬼不觉,属于内源性的病症。在此,睡虫表示虚心接纳,并作无罪申辩。资深患者来症状的时候也有一定的缘由,只不过他们属于抑郁易感体质或抑郁易感性格,别人可能需要受到很大的刺激才会诱发,但对他们可能只需要较轻微的刺激(看起来较普通的事件)就引发了,并长期难于摆脱。


长期抑郁究竟是内在基因导致?还是外界环境导致?


/ 抑郁易感体质 /

说到抑郁易感体质,就不得不提这个已被较广泛应用到抑郁症治疗的“神经递质失衡的假说”——

人的大脑中有上十亿个脑细胞,人做任何活动都要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但脑细胞并不是完全紧挨一起的,它的信息传递需要一个中介,就像房产中介一样,把房屋信息从卖房者这里传递到买房者那里,“神经递质”就是把信息从这个脑细胞传递到那个脑细胞。“神经递质”主要有三种: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医学研究说它们是维持一个人正常情感、抑制和行动的重要神经物质,如果这三种元素缺乏,这个人就会产生各种抑郁问题,例如失眠、情绪消沉、记忆力减弱、情感淡漠、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下降等,严重的甚至连生活能力都受到很大的困扰。

上面这个就是“神经递质失衡的假说”,为什么说是假说,因为抑郁症这个问题目前在全世界都还没有定论,而且目前较前沿的四环类抗抑郁药物如左洛复、氟西汀等,并不是对绝大部分患者都有效,而且很多患者会复发需要持续吃药控制。

抑郁易感体质的说法,指的就是这类身体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低下,理论上认为这种体质是写在基因里的,和后天无关。也即是说,这种体质是会遗传的,但其后代会不会患抑郁症不一定,但应该比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高的人较易感到抑郁,并且对生活变故的适应性一般较低。


长期抑郁究竟是内在基因导致?还是外界环境导致?


同时另一项研究表明,只有少量证据证明抑郁症至少会部分遗传。 例如,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广场恐惧症,那么他们的子女中至少有15%~25% 的概率会患广场恐惧症,但是普通人群患广场恐惧症的比例只有5%。这个事实本身并不能证明广场恐惧症就是遗传的,因为我们也可以认为广场恐惧症是孩子从父母那里习得的一种行为。

究竟是遗传的还是习得的?专家们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明白。


长期抑郁究竟是内在基因导致?还是外界环境导致?


/ 抑郁易感性格 /

这个说法是靠统计总结出来的,医学界分析了大量的抑郁症患者后,发现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业界对此称作抑郁症易感性格。这种性格大概总结为高度敏感、极其自尊、追求完美、缺乏安全感、极易紧张,经常擅于自我反省、过分自责、忍耐和委屈求全,这些性格被认为情绪向内发展。

即,当人遇到外在刺激时,有的人会把自己的愤怒指向外面的,而一部人则是指向内部的,指向自己的,这被称之为“人性的内在惩罚者”,而这部分人往往较容易得抑郁症。(加“心理问题”公号,理心师为你解忧排难。)


长期抑郁究竟是内在基因导致?还是外界环境导致?


那么,抑郁症状会不会遗传呢?业界普遍认为抑郁症本身不会遗传,但抑郁易感体质存在遗传的可能,而抑郁易感性格可以说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培养。或者说遗传的东西可能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这种人格类型更容易让你产生过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这是一种敏感、易变、易激动、神经质、叛逆性的个性,与那些开朗、从容、外向的人相比,这类人格的人更容易被更轻微的、更普泛的应激事件所激发,即无需诸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个人炒股失败等重大打击,一般的工作、婚姻或学习压力都可以诱发他们长期的抑郁、焦虑情绪,不知不觉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感觉某一天这种病症就突然降临发生在自己身上了。这种人格类型可能是天生遗传造成的,但也可能是父母有这种人格从小受到相关环境影响及相关养育方式而后天习得形成的。

好了,还是那句“抑郁症没有最终定论,也没有最终权威”,睡虫都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哦。




上期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