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母少年事件給人敲響警鐘!這幾件事父母在孩子幼時就應該重視

#弒母少年#一件血淋淋的案件!12月2日晚9點半左右,益陽沅江市泗湖山鎮發生一起未成年人持刀殺害親生母親案件。34歲的死者陳某,被人殺死在自家臥室,兇手正是她的兒子12歲的吳某。引發這起血案竟是四包煙,據悉母親發現自己12歲兒子偷偷吸了這四包煙以後,氣不過,便動手打了他。吳兵砍死母親後,換了衣服,將臥室門鎖了,帶著弟弟在家裡睡了一晚。並且還模仿母親語氣給班主任發了一條請假信息,“胡老師,吳兵明天請假行不?他感冒了。”被抓之後還聲稱,“我沒有殺人,我殺的是我媽”!但由於未達到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吳某已經被警方釋放。

弒母少年事件給人敲響警鐘!這幾件事父母在孩子幼時就應該重視

網上有稱該男孩父母是在外地賺錢養家,跟爺爺奶奶一起過,屬於留守兒童。造成這樣扭曲的人格,一方面跟爺爺奶奶的溺愛有關係,另一方面也跟缺乏父母教育有關。

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

我們在門診也發現,有些孩子發育落後,細問原因,原來是家長只管孩子是否吃飽穿暖,其他時間很少陪著寶寶玩,只顧自己玩手機。這種孩子今後很容易出現問題,有些孩子身體好,運動和智力發育也沒有問題,但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坐不住,不聽指令,不會和小朋友交流。送幼兒園後很難適應環境,不能融入集體,甚至被拒收,而且這些不良的心理行為問題一旦形成,糾正很困難,家長很痛苦。更大一些的孩子,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就可能危害社會。

心理行為能力是受大腦前額葉高級情緒中樞控制。研究發現,嬰兒前額葉6~8月才開始發揮功能,到2~3歲前這部分大腦發展非常快,有很大的可塑性,培養良好的行為非常容易。行為培養受環境和經驗的影響,因此我們做了嬰幼兒健康人格培養的研究。通過創造良好的育兒環境培養身體、智能和良好心理行為全面發展的兒童,為他們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弒母少年事件給人敲響警鐘!這幾件事父母在孩子幼時就應該重視

健全人格的培養

我國著名情緒心理學專家孟昭蘭提出,父母應當對嬰幼兒人格特徵的成長給予關注。她提出良好的嬰幼兒人格包括4個方面:

①快樂和穩定的情緒;

②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社會適應性;

④獨立自主的性格。

如何培養嬰幼兒快樂和穩定的情緒

嬰兒最早是以情緒和人交流的:新生兒生下來用哭聲呼喚成人的照顧;當寶寶吃飽了在睡夢中會顯露出甜美的微笑,說明他很舒適。嬰兒從2~3個月開始,他的情緒不僅受生理需要調節,也受心理需要的控制:2個月開始,當成人逗引時會出現應答性微笑;這種微笑發展愈來愈頻繁,3個月時會“啊!呀!”發聲;當成人離開時他的微笑停止,會發出某些聲音或用眼尋找父母,希望父母和他面對面逗笑玩;如果成人不應答,孩子會哭泣,情緒低落。因此,為了發展嬰兒愉快和穩定的情緒特徵,父母儘可能多地和嬰兒接觸,與他玩耍,同他說話,給他唱歌,包括那些看起來不太費事,也不太哭鬧的孩子。不可因為孩子天性安靜而讓他一個人待著,被忽略的孩子同樣會出現“淡漠人生”的情感。

父母日夜照顧嬰兒,在滿足他的吃睡和身體舒適的需要過程中,嬰兒逐漸對照顧他的成人產生依戀感情。如果能培養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容易養成穩定的情緒,因為他對成人有一定的信賴感,不怕母親離開,所以他是快樂和安靜的。如果母親對孩子的感情不是一貫的,有時對孩子親近,有時突然“不告而別”或欺騙孩子,不履行諾言,當孩子因此而十分痛苦或反抗時,又十分粗暴地對待,或者對孩子的情感需要採取冷淡的態度,這會形成不安全依戀型。這些孩子會變得易生氣、急躁、多疑、焦慮、擔心、不肯探索周圍事物、不願接觸生人,因此在認知和社會交流技能發展方面均受到侷限。這些孩子平時很少有愉快的情緒,表情呆板,是因為他們發出的感情信息會受到冷遇,為了避免遭受缺乏溫暖的回報的痛苦而採取冷漠的預防措施,像很多福利院的孤兒常常有這種表現。

所以,父母應注意在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情緒要求,給予不同內容的感情照顧,幫助孩子適應成人社會中對他來說不可避免的環境要求,這將有助於逐漸培養孩子樂觀而穩定的情緒。

弒母少年事件給人敲響警鐘!這幾件事父母在孩子幼時就應該重視


如何培養嬰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積極評價是激發孩子潛力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良好自尊和自信的源泉。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萌芽,當孩子用各種方式來吸引大家注意和讚美時,要給以適當的應答。每個孩子都有長處和不足,不要只關心自己孩子比別的孩子領先還是落後,更不要用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要及時表揚孩子的微小進步,不過分指責孩子的失敗和錯誤。孩子最微小的進步也值得表揚,不要把它當作“理所當然”而忽略。

孩子從小就有人格,在和孩子相處時,應該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就像尊重一個重要的朋友一樣;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對他粗暴、冷淡或漠不關心。為了樹立孩子的自尊心,對他的體育技能或“藝術作品”如體操、唱歌、跳舞和圖畫等要當場讚揚或讚賞。

如何培養嬰幼兒的社會適應性?

在社會任何地方,都有必須遵守的秩序和原則,在家庭和幼兒園中也是一樣,這種遵守社會團體規則的能力,就是社會適應力。為了適應社會還需要學會與他人合作、自我控制以及獨立思考,學習謀生所需要的技能等。

8~10個月的嬰兒就要開始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了。當孩子要吃點心或要人抱時,父母要讓他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滿足,教會他在此之前只能等待。如果孩子哭鬧,而父母不耐煩了,立即答應他的要求,孩子就會學會只要一哭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父母不答應要求,他就一直哭鬧到父母答應為止。這樣就不可能培養出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性,而且會使他養成任性的壞習慣。

教會孩子控制不正確的行為,諸如打人、搶別人的玩具或食物等,這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最重要內容。這些小事都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起點。

弒母少年事件給人敲響警鐘!這幾件事父母在孩子幼時就應該重視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性格?

性格的形成與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3歲前,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會給性格塗上一層底色,這層最初的色彩甚至影響今後一生的性格色調。

孩子1歲以後開始有了獨立的能力,嘗試著自己做些事情,從這時開始就要注意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自我服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主要是指培養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如教孩子自己用勺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學著洗手、洗臉等。此時孩子還做不好,家長要加以引導,先教他做容易的事,使他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從而更激勵他主動學習、獨立探索。如果家長嫌孩子惹麻煩而一切代勞或過分溺愛、過多照顧,就會挫傷孩子獨立性的萌芽,使他們養成一切依賴於別人的習慣,這對孩子是害而不是愛。

最後提醒家長們,想要培養寶寶擁有健全的人格,應該從出生時抓起,而不是等到寶寶上了幼兒園犯了錯之後再開始教育。以為寶寶小,只負責簡單的照顧, 忽視心理的需求,是非常可怕的!但願每個父母,都能儘可能多的時間陪伴寶寶,讓寶寶長大後成為出色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