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貶兩分,元末義兵的正面表現和負面表現

眾所周知,咱們老百姓永遠是到了實在活不下去的地步,才會起義。那麼元末的義兵表現得如何呢?

(一)義兵的正面表現

對義兵而言,保鄉才能衛國,義兵的初設也就是以保鄉,安定地方為主。“仗義好施”的李通,於“元季兵興,邑人王權造亂”,起義兵擒之。賊掠靖安,胡鬥元以鄉兵擊敗之,“入縣治,與潮海共圖戰守”。

褒貶兩分,元末義兵的正面表現和負面表現

靖安縣

他們甚至與官軍聯合據守,使反元軍無法順利攻取。如吳清、吳江兄弟,史敬武父子,王全武等立寨結社,“各距州不一舍”,彼此“成掎角之勢相援”,使“州得克復”。王伯顏率民兵一千五百人為守備,“又遣吏諭鄉民,令各自為守”。常山尉林邦福“集義旅數千”捍衛縣城,“狗鼠輩欲乘隙抄掠者,皆吐舌散去”。他們團結民兵,“俾自捍鄉里”,以護身家財產,“保妻子不散”。

褒貶兩分,元末義兵的正面表現和負面表現

常山

除了消極的保衛鄉里外,由於義兵熟悉地理環境,他們也是助軍圍剿,進而收復城池的重要助力。南平縣尹陳君用以義兵千人,“導官軍復建陽、浦城等縣”。撫州陳德輝、俞致明“率強壯越賊巢,入弋陽,迎懿憐真班丞相,為之鄉導”。史稱時江西諸郡皆陷,“惟撫州全城之內不遭其難,諸義之功也”,實不為過。

而動亂初起時,不少失陷州郡亦以義兵之力才得以收復。《元史》載:“羅明遠起義兵復之”;“中興義士範忠,偕荊門僧李智率義兵復中興路”;“潁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兒與信陽州羅山人李思齊同起義兵,破賊有功”;“湖廣參知政事也先帖木兒與左江義兵萬戶鄧祖勝合兵復衡州”。這些都是義兵收復元廷失土的顯例。

褒貶兩分,元末義兵的正面表現和負面表現

也先帖木兒

此外,在“天下之人視官軍為無用”的情況下,義兵在剿賊滅敵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甚至是官軍不戰,全賴義兵。江日新、江宏宗兄弟集義勇五千人,討破城之賊萬餘,“焚賊營,擒賊囚錢、魯二偽帥,克復郡城”。安仁張琢率領義兵協同元軍作戰,時值戰況不利,“丞相引兵欲退,琢部騎卒執麾前驅”,遂大破反元軍。

褒貶兩分,元末義兵的正面表現和負面表現

東莞伯何真

而元末義兵最著者,莫過於福建陳友定與廣東何真。陳友定以所集民兵為基礎,平曹柳順之亂、退陳友諒部將鄧克明等,屢立大功,從巡檢高升至行省平章,對於福建一帶的安定極有貢獻。廣東何真在元末動亂時集兵保鄉里,首倡義兵,平王成、陳仲玉之亂,收復惠州、廣州,以“練兵據險,保障一隅”稱之,實不為過。友定、何真二人屢平地方動亂,抵擋紅巾入侵,是元朝政府在名義上保有福建、廣東的最大功臣。義兵予以元廷與官軍的協助由此可見。

褒貶兩分,元末義兵的正面表現和負面表現

陳友定像

(二)義兵的負面表現

儘管義兵有著卓越表現,但“能為功首,亦為罪魁”,不能忽略他們對元朝政府或社會的負面影響。義兵雖以“義”為名,以“義”為號,但一方面,義兵分子混雜,並非全是公忠體國、愛鄉愛國之輩,一經浴血戰勝後,難免有人藉故搶奪,自肥其身,或公報私仇,以洩其憤,這些行徑對社會造成了另一次的破壞。加上元朝政府未禁蒙古遺俗,默認勝者有掠奪之權,所以不少名為義兵,實際上卻是為禍更甚的便民。其中最著名的劫掠義兵,莫過於楊完者的苗軍。

褒貶兩分,元末義兵的正面表現和負面表現

楊完者的故鄉:城步縣蔣坊鄉古村

苗軍統帥楊完者,“家世播州楊氏。湖、湘亂,以苗獠義軍徵行”,由於苗軍需自備糧餉,“故所至多殺掠”。自楊完者由廣西舉義兵,善戰的苗軍“攻復陳友諒所據湖廣諸郡”,以此得識於江浙行省,“以兵守杭”。移兵江浙的苗軍,他們的作戰能力,連張士誠也不敢小看。但苗軍每領一地,不僅搶掠財物、人畜,還以刑人為樂。吳興一帶“僅獲存者往往閹鼻截耳,罕逢完人”。

苗軍平松江,“恣肆檢刮,截人耳鼻。城中女婦,多為淫汙。房舍間有存者,皆為焚燬”。“苗有松江,火一月不絕,城邑殆無噍類”,他們“掠婦女,劫貨財,殘忍貪穢,慘不忍言”。倘若民眾稍有抵抗,“則指以通賊,縱兵屠害”。苗軍的行徑致使民間謠曰:“死不怨泰州張,生不謝寶慶楊”,在民眾心中楊完者的地位實不如張士誠。

褒貶兩分,元末義兵的正面表現和負面表現

張士誠像

對地方造成嚴重傷害的義兵,還不只苗軍一例。袁州土豪率丁壯援官軍,卻因“貪虐不道,守將計殺之”。元軍克復徽州,“時州立豪俠多擒脅從者以獻,為名爵計”。這種“殺人以幹祿”的作為,對於地方安定並無任何幫助。寧國周銘兄弟集亡命之徒為義兵,他們利用賊退,民眾返家復業,“乘民不備,分縱其徒四出擄掠,燒民廬舍,牽民牛畜”。除了取財外,還要獲名,“殺民老病幼弱,數其耳鼻以為功績”。福寧諸鄉各起團社,目的不在衛賊,卻是以此“吞併田土”,導致民出怨謠。這些義兵的行徑,真讓人不知何義之有,反倒形成更多的破壞。

褒貶兩分,元末義兵的正面表現和負面表現

張士誠遺像

義兵的反面表現,也出現在對元廷的忠誠與否。原本義兵保鄉之餘,亦有協助元軍對抗反元勢力的作用,然而不少義兵遭逢敵軍勢力龐大時,在生與死,忠與奸的考量下,選擇了最符合利益的做法,投靠反元勢力,成為所謂的“偽官”。如劉福通北伐佔有優勢,不少義兵將領立刻見風轉舵。“鎮守黃河義兵萬戶田豐叛,陷濟寧路,分省右丞實理門遁”。“義兵萬戶王信以滕州叛,降於毛貴”。他們不只帶兵投效,也帶了土地,甚至以官員首級作為見面禮。“義兵千戶餘寶殺其知樞密院事寶童以叛,降於毛貴.餘寶遂據棣州”。他們的投靠讓反元勢力更加壯大,亦讓元廷陷入更深的危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