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桃花妝用“胭脂”,你知道胭脂裡的“紅藍花”是什麼嗎?

古代化桃花妝用“胭脂”,你知道胭脂裡的“紅藍花”是什麼嗎?

紅藍花。此圖出自1885年出版的德國著名植物學家奧托·威廉·湯姆所著《德國、奧地利及瑞士植物圖志》。

“紅花”還是“紅藍花”?

紅藍花是別名,學名即紅花(拉丁學名Carthamus tinctorius)。紅花而別稱紅藍花,據李時珍引述宋代藥物學著作《開寶本草》的說法:“其花紅色,葉頗似藍,故有藍名。”“紅藍”不是指紅色和藍色兩種顏色,而是一種植物的名字,這種植物屬於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三四尺,夏季開紅黃色花,葉子藍色,故稱“紅藍”。

古代化桃花妝用“胭脂”,你知道胭脂裡的“紅藍花”是什麼嗎?

紅藍花。花初開為黃色,後轉為橘紅色。

古代化桃花妝用“胭脂”,你知道胭脂裡的“紅藍花”是什麼嗎?

採摘後的紅花

紅藍花與“燕支”、“胭脂”是什麼關係?

“紅藍”其名最早出自西晉學者崔豹所著《古今注》一書,該書中寫道:“燕支,葉似薊,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以染粉為面色,謂為燕支粉。今人以重絳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為紅藍爾。舊謂赤白之間為紅,即今所謂紅藍也。”“葉似薊”,薊(jì)也屬菊科植物,葉有刺和白色軟毛;“花似蒲公”,開的花像蒲公英;重絳也是一種可以染色的草。

古代化桃花妝用“胭脂”,你知道胭脂裡的“紅藍花”是什麼嗎?

薊為菊科薊屬植物,外形與紅藍花有些相似。

這段記載極為重要,因為既然“中國人謂之紅藍”,那麼“出西方”的這種植物原名就一定是“燕支”,而這個詞彙後來被“胭脂”取代。同時,這段記載也說明,紅藍早於晉代即已傳入中國。

唐代學者段公路曾供職於廣州,著有《北戶錄》一書,專記嶺南奇異的地方物產,其中“山花燕支”一條就引述了《古今注》的這段記載,晚唐學者崔龜圖作注,又引述了西晉張華《博物志》失傳的一條記載:“《博物志》雲: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沙蔥、苜蓿、胡荽、黃藍,可作燕支也。紅花亦出波斯、疏勒、河祿國。今梁漢最上,每歲貢二萬斤於織染署。”

黃藍即紅藍。把紅藍以至所有的的物種輸入都歸功於張騫,這已經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不過,紅藍的原名為何稱作“燕支”?這個疑問困擾了歷朝歷代、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兩漢間學者伏侯所著《中華古今注》中有一種非常別緻的解釋,可惜原書早已亡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保存了這一解釋:“伏侯《中華古今注》雲:燕脂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之,調脂飾女面。產於燕地,故曰燕脂。”五代學者馬縞所著《中華古今注》中也作了同樣的解釋,顯然是秉承自伏侯:“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塗之作桃花妝。”

古代化桃花妝用“胭脂”,你知道胭脂裡的“紅藍花”是什麼嗎?

《舞伎圖》,圖中舞伎雙頰化的就是“桃花妝”。

什麼?紅藍與燕國壓根沒關係,“燕支”是一個古伊朗詞!

針對伏侯和馬縞的觀點,勞費爾尖銳地質疑道:“這說法也是從語言上附會追加的。”因為中國古代典籍中並沒有燕國出產紅藍的記載,“既沒有說專門出產這植物,也沒有說出產的特別多”。他進而得出結論:“‘燕支’絕對不是中國字,而是外國字的譯音。這可以從古代寫法‘燕支’一詞看出,因為這個詞沒有任何意義;‘支’字是最常用來翻譯外語的。這個詞沒有固定的寫法,因此也更加證明它非中國詞……我們還是隻能假設它是從伊朗某地區移植來的,‘燕支’是代表現在已不存在了的一種古伊朗方言裡的一個詞,或者是代表一個還無人知曉的一個伊朗字。”

“燕支”又跟“閼氏”扯上了關係!

勞費爾的觀點很有道理,但中國古代的作家們卻對這個暫時還無法確定其語源的詞給予了有趣的附會,最有趣的附會就是匈奴單于和諸王妻、妾的稱謂:閼氏。

“閼氏”的稱謂最早出自《史記》,註解的學者們都稱這個詞的讀音為yān zhī。而最早將這個稱謂和胭脂聯繫起來的人,乃是東晉著名史學家習鑿齒。習鑿齒曾寫有一封重要的書信《與燕王書》,但原信已佚,著名書法家虞世南在隋朝秘書郎任上所編的《北堂書鈔》中引述了這封信裡面的一小段文字:“採紅藍用為顏色。習鑿齒《與燕王書》曰:‘此下有紅藍,足下先知之不?北方人採取其花染緋黃,採取其英,鮮者作煙支,婦人粉時為顏色。’”

古代化桃花妝用“胭脂”,你知道胭脂裡的“紅藍花”是什麼嗎?

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被稱為“寧胡閼氏”

段公路《北戶錄》則引用得更多,不過習鑿齒所寫書信的對象卻變成了“謝侍中”:“習鑿齒《與謝侍中書》雲:‘此有紅藍,足下先知之否?北方人採取其花染緋黃,挼其上英鮮者作燕支,婦人裝時用作頰色。作此法,大如小豆許,而按令遍,色殊鮮明可愛。吾小時再三過見燕支,今日始睹紅藍耳,後當為足下致其種。匈奴名妻閼氏,言可愛如煙支也。閼字音煙,氏字音支。想足下先亦作此讀《漢書》也?’”

習鑿齒這封書信中說得非常清楚:“閼氏”的讀音正是yān zhī,跟“燕支”、“燕脂”、“煙支”、“焉支”同音。習鑿齒所說的焉支山,在今天的甘肅省山丹縣東南,此山盛產紅藍,因此此地的風俗是婦女擠出紅藍的花汁製成化妝品。匈奴人把妻子稱作“閼氏”就是用這種美麗的顏料來比喻,這就是“閼氏”的得名。由此可見,遊牧民族比漢人浪漫多了,漢人就知道叫個皇后或嫡妻,遊牧民族卻懂得用美麗的胭脂來稱呼妻子。

勞費爾認為“‘燕支’是代表現在已不存在了的一種古伊朗方言裡的一個詞,或者是代表一個還無人知曉的一個伊朗字”,匈奴所操的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深受伊朗語的影響,因此“燕支”一詞極有可能來自古伊朗方言中對紅藍花的稱謂,而形成匈奴的某一支部族接受了這一稱謂,並將盛產紅藍花的焉支山命名為“焉支”,進而形成了以紅藍花所制的胭脂飾面的習俗,這一推論是合理的。從這一推論可知,“閼氏”和“胭脂”的諧音說也並非就是古代文人們的附會之言。

古代人如何製作胭脂?

至於用紅藍製作胭脂的方法,北魏時期的著名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早有記載:“摘取即碓搗使熟,以水淘,布袋絞去黃汁;更搗,以粟飯漿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絞去汁,即收取染紅勿棄也。絞訖,著甕器中,以布蓋上,雞鳴更搗令均,於席上攤而曝幹,勝作餅。作餅者不得幹,令花浥鬱也。”

紅藍花中有紅色和黃色兩種色素,因此要用布袋絞去黃汁,再用發酸的粟飯或淘米水進一步加以淘洗,才能徹底去除黃汁,從而得到完全紅色的花餅,也就是胭脂,可以化“桃花妝”了。

古代化桃花妝用“胭脂”,你知道胭脂裡的“紅藍花”是什麼嗎?

現在的胭脂多從胭脂蟲中提取。

現在的胭脂已經成為一種專門行業了,不過不再是從紅藍花中提取的,而是從胭脂蟲中提取的。胭脂蟲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是一種昆蟲,成蟲體內含有大量的洋紅酸,可以作為理想的天然染料,廣泛地應用於食品、化妝品和藥品等多種行業。

古代化桃花妝用“胭脂”,你知道胭脂裡的“紅藍花”是什麼嗎?

本文資料來源於許暉著作《香料在絲綢的路上浮香》,感興趣的可以買來讀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