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春日也是除夕日,年夜飯別忘了添上一份五辛盤

2019年的立春和大年三十除夕是同一天,都在公曆2019年2月4日,立春和農曆新年捱得很近。

今年立春日也是除夕日,年夜飯別忘了添上一份五辛盤

在中國歷史上,立春不僅是節氣,也是一個節日,叫“春節”,現在的農曆大年初一的“春節”叫“元旦”。稱呼的改變是從1912年開始的,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啟用公曆,把公曆1月1號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叫“春節”,此後立春的節日色彩就慢慢減淡了。

從前,立春和農曆春節都是中國新年第一天,立春是節氣裡的一年第一天,春節是曆法裡的一年第一天。

因為春節和立春都是一年的開始,所以民間對春節和立春的關係很關注。春節日期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也就是在立春節氣前後的十五天裡挪動。如果立春和春節恰好在同一天,這一年被認為是非常吉利的一年,叫“歲朝春”,有“百年難遇歲朝春”的詩句。

不過歲朝春幾十年就有一次,不至於要百年。剛過去的一次在1992年,下一個在2038年。歷史上很多詩人都寫過歲朝春,如蘇軾是“省事天公厭兩回,新年春日並相催。”秦觀有“

發春獻歲偶然同,新曆觀天最有功。”楊萬里也寫過“今年元日不孤來,帶領新春一併回。”從時間來看,蘇軾和秦觀寫的是同一年的歲朝春。

如果在一個農曆年裡,沒有立春節氣,這年叫“無春年”,無春年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不宜結婚,農曆的2019年就是無春年,從2019年春節到2020年的春節之間沒有立春節氣。既然有的農曆年會沒有立春節氣,那麼自然就會有一個農曆年裡有兩個立春節氣,這種年份就叫“雙春年”。

和歲朝春一樣,無春年和雙春年都只是曆法週期搭配下的結果。因為農曆是陰陽合曆,平年354天,閏年384天,而二十四節氣屬於太陽曆,兩個立春之間的週期是365.2422天,所以節氣和農曆搭配下來,就會出現有的農曆年裡一年只有23個節氣,就是無春年,有的農曆年裡一年有25個節氣,就是雙春年。歲朝春、雙春年和無春年都是正常的歷法現象,和吉凶禍福沒關係。

作為一年的第一個節氣和春季的開始,立春歷來是一個隆重的節日。史料記載從周朝開始,在立春這天,天子要帶領百官去東郊迎春。《禮記·月令》記載:

“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齋)。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後漢書·祭祀志》也記載:

“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句芒。車旗服飾皆青。歌《青陽》,八佾舞《雲翹》之舞。”

立春前三天,天子就要開始齋戒準備迎春。根據中國的五行觀念,春在五行為木,五方為東,五色為青。所以迎春在東郊,天子和百官要穿青衣,佩青色玉佩,使用的各種物品也用青色做裝飾。迎春時要祭祀東方大帝太昊,迎接春神句芒。

在立春節氣期間,天子還要選擇一個吉日舉行親耕儀式。《月令》記載這天“天子親載耒耜”,在田裡“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從天子到大臣,各以級別象徵性地推幾下耒耜,以示親農重耕,並宣示農耕開始。漢代之後,還出現在立春立土牛、鞭春牛鼓勵農耕的習俗。

立土牛的習俗先秦就有,《月令》記載在季冬之月要“

出土牛,以送寒氣”,先秦在每年最後一個月用土牛送走寒氣,漢代之後出土牛的習俗逐漸改在了立春,並開始打土牛。鞭春牛也是打土牛,也叫打春,象徵著一年農耕的開始,它既是督促耕牛耕田,也寄託著人們對豐收的期盼。唐宋以後,鞭春牛習俗很盛,官府和民間都會在立春舉行鞭春牛活動。在民間,負責鞭春牛的往往是各個村推選出來的長者,一邊鞭打一邊唱吉祥的歌謠:

“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陽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

土牛打碎後,人們會爭搶春牛土,叫搶春,搶到的春牛土灑在自己的農田,以此祈福五穀豐登。

立春這天,古人有戴春幡的習俗。春幡也稱“春幡勝”“幡勝”,是用彩色的絲絹或紙剪成長條狀的小幡,戴在頭上,既是迎春,也有禳兇邪、求吉利的寓意。《歲時風土記》載:

“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

戴春幡的習俗從漢朝開始,唐宋的時候非常盛行,唐宋文人的立春詩詞往往會提到春幡。唐代的歐陽炯有“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撩亂,非幹春夢無憑。”北宋蘇軾有立春詞寫道:“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南宋辛棄疾也有“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除了迎春、打春、搶春、戴春之外,立春還要咬春。中國民間在這天流行吃蘿蔔通氣解春困,還要吃春餅或者春捲,叫做咬春,也叫吃春盤。

陸游有首立春詩寫道:“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旛判醉倒。

杜甫的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蘇軾的“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明代大臣申時行描寫過皇帝在立春日賞賜春餅:“紫宸朝罷聽傳餐,玉餌瓊餚出大官。齋日未成三爵禮,早春先試五辛盤。

春盤也叫五辛盤,五辛是給生菜春盤佐食用的五種辛辣食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

作為第一個節氣,立春歷來被詩人們熱情抒寫,最著名的立春詩句是“春到人間草木知。”

立春偶成南宋 張栻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張栻是南宋和朱熹齊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南宋的“東南三賢”之一。詩裡的“律回”是大地回春的意思。“律”是十二律呂,律呂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裡的十二個標準音,按音高的從低到高分別叫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ruí)賓、林鐘、夷則、南宮、無射、應鐘。十二律對應十二個地支月,黃鐘對應子月,排在第一位,第二個是丑月大呂,第三個寅月太簇。十二律呂分成六律和六呂,單數為律,雙數為呂,律為陽,呂為陰。立春是六律中的太簇開始的時候,古人用“律回”表示陽回陰去,立春到後,陽氣回升。詩裡寫立春一到,冰霜漸少,草木最先感知到春天回來了。詩人被立春的新春氣息感染著,覺得眼前所見景物充滿生機,和暖的東風吹來,吹皺了一池綠綠的春水。

南宋偏安江南,這首詩寫的是長江流域的立春景象,比黃河流域的立春要暖和些。唐朝皇甫曙有首立春詩裡寫到“出問池冰猶塞岸,歸尋園柳未生芽”,這種景色比較符合黃河流域的立春物候特點。

唐朝詩人冷朝陽有一首《立春》詩,幾乎把歷史上立春的常識都提到了:

玉律傳佳節,青陽應此辰。土牛呈歲稔,彩燕表年春。臘盡星迴次,寒餘月建寅。風光行處好,雲物望中新。流水初銷凍,潛魚欲振鱗。梅花將柳色,偏思越鄉人。

“玉律”是十二律呂,“青陽”是春天,“土牛”是鞭春牛祈豐年,“彩燕”是春幡,“臘盡”是上一年結束,“星迴次”是天上的星象回到春天的星象,“月建寅”是立春所在的月份為寅月。後面是立春物候東風解凍和魚陟負冰。

今年的立春兼除夕,不妨讀兩首除夕立春詩,最應今年的景。

除夕立春明 薛採昨夜東風散紫宸,朝看淑氣滿江津。客裘定少三更雪,岸柳先看一日春。

鵲橋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團聚,是夕大雪)宋 郭應祥立春除夕,併為一日,此事今年創見。席間三世共團欒,隨分有、笙歌滿院。 一名喜雪,二名餞歲,三則是名春宴。從教一歲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強健。

今年的年夜飯,別忘了添上一盤立春的五辛盤,正好解解年夜飯的油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