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鍾情修建長城?長城真能抵禦草原民族進攻麼?

當你在假節日的一個清晨,氣喘吁吁爬上長城之時;當宇航員升上太空,俯瞰亞洲大陸,凝視著蜿蜒的萬里長城時,不禁都會感慨先人的偉大。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鍾情修建長城?長城真能抵禦草原民族進攻麼?

遙望長城

感慨的同時,一些人不禁會產生心中的疑惑,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高山巍峨,足以阻擋住少數民族的入侵腳步,駿馬也無法踏過這連綿的高山峻嶺,為何統治者要費心費力修築長城呢?

在漫長的北方邊境線上,除了高山橫亙,更有平原沃野,這裡的長城顯得更無意義,一馬平川的平原上,一座高牆明顯不能阻擋住異族的馬蹄。聰明的人會想到,趁著別人不注意,偷偷找個人少的地方把長城搗毀一個缺口,再入侵豈非輕而易舉麼?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鍾情修建長城?長城真能抵禦草原民族進攻麼?

長城烽火

實際上,長城並非僅僅為軍事防禦而修築,它更主要的功能在於先人的偉大政治智慧——經濟封鎖。長城內是農耕文明區域,長城外則是遊牧文明區域,相隔的並非簡單的文明畛域,更是經濟命脈與政治地位的差距。

長城,雖然不能有效阻斷異族入侵,但擋住漢族百姓卻十分簡單,只要嚴格把控長城內外的商民進出,就可以遏制草原上的少數民族的經濟命脈,封鎖了貿易也就封鎖了遊牧文明走向繁榮的生命通道。

明代時,為防範東北少數民族勢力壯大,明政府修築柳條邊,對雙方貿易進行嚴格限制,導致東北地區幾百年間社會經濟落後,女真族為求一互市資格而不得,相互廝殺,嚴重拖沓了社會發展進程。這就是經濟戰的最大優勢之處,也是高等文明社會對低等文明社會的有效凌駕,顯得殘酷而又理所應當。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鍾情修建長城?長城真能抵禦草原民族進攻麼?

明代柳條邊

有了長城之後,中原漢族對待異族的戰略幾乎已經砥定。每逢雙方戰爭時期,中原王朝便會加強軍事封鎖,禁止中原的商品流入草原,以削弱少數民族的實力。但是相應的物價也會隨之抬升,鉅額的利益會吸引商人鋌而走險。

不要低估商人的智慧和翻越能力,山嶺雖然能擋住戰馬,卻未必能擋住商人的腳步。商人的牛馬駝隊可以翻越數千米的雪山冰原,穿梭於懸崖峭壁間的羊腸小路,所以數百米的高山根本難不倒商人。即使牛馬翻不過去,還可以僱傭挑夫手提肩扛,只要能翻過邊界,自然會有人接應,可以說商人的智慧是無窮的。而若是沒有連貫的長城來圍堵商人,政府是很難做到經濟封鎖的,對少數民族的經濟封鎖也就無從談起。因此,一座連貫的長城也就不可或缺了。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長城的確是防範外敵的,但從經濟封鎖的角度,為了有效封鎖就必須將長城連貫一氣,才能限制自己人與外敵的交流,如今,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長城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而各國之間的國境線,則成為了一種現代意義上的“長城”。

各國政府不僅通過國境線控制了國內外的交流,而且通過邊境口岸的海關獲得了鉅額的進出口關稅。正是因為防禦、封鎖、稅收等用途,在現代社會,長城並沒有消失,仍在左右我們的生活,只是換了個名字和形式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