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在這裡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

方方在這裡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

□符維健

方方在這裡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

山一程,水一程,山重水複,千萬里路迢迢赴延安。1937年4月,方方(時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政治部主任、紅九團政委)受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的派遣,向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彙報工作。他不辱使命,9月,又輾轉回到龍巖(今新羅區)白沙鎮,帶回了毛主席的重要問候:“你們三年的苦鬥有很大的功績。”

白沙鎮是革命老區的一部分,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白沙人民英勇頑強,前仆後繼,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革命火種從未熄滅,革命紅旗始終不倒。

方方於1930年進入閩西蘇區,他不會忘記——

方方在這裡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

舉旗暴動:朱德總司令率紅四軍點燃革命火種

龍巖白沙原是巖東的一個小鎮,歷來這裡山高、水深、路遠、人稀。

風雲變幻的1929年,紅四軍第二、三縱隊進駐白沙,打開了白沙革命鬥爭局面。

長嶺寨大捷、三克龍巖城……紅四軍入閩的節節勝利,閩西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引起了蔣介石及閩粵贛三省國民黨軍閥的恐慌。蔣介石發出“會剿”令,敵忙調兵遣將,部署“會剿”閩西。敵人不惜血本,妄圖撲滅閩西革命火焰。

紅四軍前委決定二、三縱隊和軍部向漳平開進,一縱隊(包括四縱隊)留在閩西散開。這次大規模分兵,旨在打破敵人的三省“會剿”。

目標指向了白沙。根據前委命令,紅四軍第二縱隊在8月1日離開連城姑田,向龍巖白沙集結。朱德總司令親自率領第三縱隊從龍巖龍門連夜出發,經平林,出雁石,向北疾進。8月2日,朱德到達龍巖紅色區域的邊緣白沙,與第二縱隊會合,以攻為守,向敵人包圍圈較薄弱處出擊。

此前,白沙受龍巖大暴動波濤的衝擊,在林榮光、吳庭富、朱金義等領導下舉行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後遭反動武裝反撲,革命受挫折。

方方在這裡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

方方(右)與張鼎丞、安子文合影

朱德率紅四軍到白沙鎮後,住在白沙墟後新街,並在白沙中樓福星祠(溪西吳氏宗祠)開過農民協會會議。因朱德率領紅軍大隊人馬的來到,白沙一帶又舉行暴動,組織起巖東遊擊隊。為支付地方武裝的發展,朱德將30多支步槍、2門迫擊炮送給游擊隊。

在主力紅軍的配合下,白沙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區、村蘇維埃政權。1930年2月,建立福蘇區蘇維埃政府。為保衛新生政權和革命果實,白沙人民組織起赤衛隊,進行遊擊戰爭,緊跟紅軍去打漳平的雙洋、赤水、永福等地,作戰勇猛,屢立戰功,為革命流血犧牲,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人們走進白沙一座座革命舊址,感受當年如火如荼的革命場景和老一輩革命家在艱苦的革命歷程中的赤膽忠心,無不喚起人們對昔日風急雨驟、壯懷激烈的革命歲月的回憶。

三年遊擊:紅九團建立了巖連寧根據地

“山風的涼快,吹不開我心頭的煩悶。敵人在四面‘駐剿’,‘三光’政策使我們無法立足。”方方在《三年游擊戰》一文中這樣回憶三年遊擊的艱苦歲月。

閩西遊擊區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游擊隊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的主要區域之一。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轉移後,閩西蘇區全境淪陷。國民黨軍隊佔領閩西蘇區以後,進行了瘋狂的報復,閩西有4000餘戶群眾被殺絕,500多個村莊被毀。在敵人“清剿”區內,“閭閣不見炊煙,田野但聞鬼哭”,昔日熱鬧繁榮的蘇區,頓時成為瓦礫廢圩、人煙稀少的白色恐怖世界。

此前的1934年4月,紅九團即奉中革軍委命令,在巖連寧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破壞敵漳(平)寧(洋)築路計劃,配合中央紅軍反第五次“圍剿”,且相機向閩南發展的命令。團長吳勝,團政委方方。

紅九團挺進白沙後節節勝利,駐白沙省保安團的潰敗,極大地震攝了這一帶的民團土匪武裝,他們紛紛棄堡外逃。紅軍迅速進駐各村,並開展地方群眾工作。

8月中旬,吳勝、方方將紅九團團部由陳地坑遷往蘇一田。同月,在蘇一田吳氏祖祠召開群眾大會成立了巖連寧特區革委會。方方代表紅九團軍政委員會指導特區革委會的工作。

11月7日,在蘇一田成立巖連寧縣革命委員會,主席方方。至此,一塊方圓300餘里,人口四、五萬的遊擊根據地建立起來並初步鞏固。

紅九團的游擊戰爭及巖連寧敵後遊擊根據地建立並取得很大進展,連國民黨也不得不於1935年1月8日在廈門《江聲報》中承認:紅九團先後攻佔寧洋第三區之陳地坑、蘇一田後,“不數日復攻鄒家山之內村,此時鄒家山之外村,雖有堅固土堡,連環三四座,然因懾於赤匪勢力,相率放棄。此後鄒家山全部便與蘇一田、孔黨、陳地坑等處連成一氣,變為赤匪巢穴,而赤匪於是擇險惡地點構築防禦工事,擾銅缽、劫新橋、陷椴村、攻白沙、出中村,圍繳保安隊槍械,該區只剩羅畲一鄉……”由此可見,紅九團已經構成對國民黨在巖連寧三縣統治的嚴重威脅,搞得國民黨軍惶恐不安。

富有詩人氣質的方方稱:三年游擊戰爭與二萬五千里長徵有著同樣的輝煌昭亮。

白沙點編:閩西國共合作抗日始發地

1937年4月,方方受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的派遣,不辭勞苦艱險,北上延安,向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彙報工作。寶塔山下,他受到了毛澤東、朱德、張聞天等的熱情接見。

而此時的閩西,國共雙方正在進行艱苦曲折的和談。7月29日晚,在龍巖商會商定:軍事條文仍照原來規定,紅軍分別在龍巖之白沙、蘇邦及永和靖之蘆溪、下洋兩處集中。9月1日起按實有人數照國民黨軍平等待遇發給經費,至11月底為訓練時間。雙方代表在龍巖地方人士共十餘人共同參加下,就正式談判條文達成協議,簽字生效。次日,《閩西日報》公佈了國共協議的條文。

方方在這裡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

廣東省普寧市方方紀念館內懸掛著毛主席在延安表揚方方的語錄

閩西紅軍游擊隊信守協議,於8月初開始分別向點編地點集中。中旬,到白沙參加點編的紅軍游擊隊集中完畢。

這是一群衣衫破舊卻鬥志昂揚的部隊。8月28日,國民黨粵軍一五七師的代表陳柏麟、六區專署代表保安副司令韓遇隆,前來白沙河岸的廣場上舉行點編大會。參加點編的有由巖永靖來的紅三支隊,自上杭來的紅七支隊和上杭游擊隊,加上紅一支隊,龍巖獨立營改編的紅二支隊,龍巖、巖南漳、巖連寧游擊隊,共646人,步槍4百餘支、駁殼槍87支,手提機關槍4挺,輕機槍3挺。全體官兵軍容嚴整,精神奮發,抗日情緒高漲。鄧子恢在點編大會上以紅軍代表身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向全體指戰員闡述了黨和紅軍在目前形勢下的鬥爭目標和戰鬥任務。

點編後,閩西紅軍游擊隊改稱閩西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支隊長謝育才,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魏金水。在白沙點編的部隊編為第一和第三大隊。龍巖、巖南漳、巖連寧游擊隊編入第一大隊,以紅八團組成的紅三支隊為基礎編成第三大隊。至此,閩西地區十年血雨腥風的內戰結束,形成了國共合作抗日救亡的可喜局面。在南卓村積翠堂後牆上留下了閩西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書寫的“發展農村經濟!保證戰時農產品的自給!”大幅標語,歷歷在目,就是實在的歷史見證。

如今,白沙點編之地已建立了美麗的新村和公園。當年,在南卓村黃家老厝,設立了政治部,張鼎丞、鄧子恢、俞炳輝等領導人曾住在這裡。“文革”後,俞炳輝還親自到黃家厝,確認當年政治部所在地。

1937年12月,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底,譚震林於南昌新四軍軍部接受關防命令回來,新四軍二支隊頒佈命令,宣告正式成立。閩西南抗日義勇軍編為第三、第四兩個團。第三團就是由白沙集中的部隊組成。

從白沙到白土,彙集成抗日大軍。1938年3月1日,新四軍二支隊熱血健兒奔赴抗日前線。

吳氏宗祠:中共閩粵贛邊省委臨時代表會議在此舉行

白沙點編後。9月底,秋意漸濃,山野秋風蕭瑟時,方方由延安回來,輾轉來到龍巖城,在社興渡口登上小船,一路輕舟急馳到雁石,又向著白沙鎮奔來。

帶著領袖的深情問候,方方同張鼎丞、譚震林等一齊會集白沙,準備召開黨的代表會議,成立省委。10月9日至15日,中共閩粵贛邊臨時代表會議在白沙吳氏宗祠舉行,閩西、閩南、東江代表26人代表邊區5000多名黨員參加了會議。

吳氏宗祠是一座具有閩南風格的宗祠建築,位於白沙鎮白沙村西北1公里,為白沙吳姓祖祠。坐西朝東,建於清末,整座祠堂佔地2000平方米。高牆大院,雕樑畫棟,門前數支石旗杆屹立,周邊田野平疇,氣度非凡。

方方在這裡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

南卓村積翠堂後牆上留下的閩西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書寫的“發展農村經濟!保證戰時農產品的自給!”大幅

會上,方方興奮地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你回去問候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各位同志好。你告訴他們,你們三年的苦鬥有很大的功績。”毛澤東說,你們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保留了這麼多幹部,保留又發展了部隊,保留了蘇區20萬畝土地,保護了蘇區廣大群眾利益,這是偉大的勝利。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親切關懷,給了全體到會同志以極大的鞭策和鼓舞。

會議根據方方傳達的中央對閩西南工作的指示,總結了閩西黨組織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勝利經驗,確定了今後的任務,宣佈取消軍政委員會,選出省委委員17人,成立閩粵贛邊省委,張鼎丞任書記,方方為組織部長,鄧子恢為宣傳部長,譚震林為軍事部長。

閩粵贛邊區黨的臨時代表會議,是抗戰全面爆發後閩粵贛邊區黨組織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它使閩粵贛邊區黨組織正確地實現了由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戰略轉變,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邊區國共合作抗日局面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特別是中共閩粵贛邊省委的成立,結束了三年游擊戰爭時期閩粵贛邊區各地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各自為戰的分散狀態,統一併加強了邊區各地黨的領導,對於保持黨在南方的戰略支點、推動抗日救國運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白沙,中共閩粵贛邊區革命史上的一個光榮的節點。

方方功不可沒。當新四軍二支隊開赴抗日前線,方方則奉命留在閩西南繼續堅持革命鬥爭,接任粵贛邊省委書記,擔負起更加艱鉅、光榮的任務。

歷史的結果總讓人牢記,歷史的細節也不應遺忘。

時光荏苒。當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白沙還為龍巖縣全境解放做了很好的註解。1949年9月,當獨五團副政委張震東率部進軍白沙時,專程到官洋石獅厝探望年已八旬,在家隱居的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福建省黨部主任委員詹調元。耄耋老人在感動之餘,顫顫巍巍地親手將一把自衛手槍鄭重委託張政委轉交給軍管會。有了白沙的解放,揭開了龍巖縣全境解放的序幕。

青山巍峨,紅旗不倒。白沙人民在黨和朱德、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方方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正確領導下,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為建立新中國做出了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61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巖下村和營鬥村的石門潭、馬家山三個自然村和蘇一田光榮地被評為革命基點村;全鎮享受烈屬待遇的有24戶。

歷史不會忘記!●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