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門橋到東不壓橋

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

後門橋是京城老城區內的一座石橋,目前依然健在。東不壓橋也曾是老北京城內的一座橋,離後門橋很近,雖然早已不在,但依然有一條以這座橋命名的衚衕。

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

老漢我1957年出生在京城的帽兒衚衕,並在此居住了25年。我們這條衚衕的東口,是如今名聲遠揚的南鑼鼓巷,西口是地安門外大街。我很小就記得衚衕西口有一座橋,叫後門橋。離我家最近的公交車站就叫後門橋。這座橋再往西,又是京城另一個著名地標——什剎海。

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

長大後得知,這後門橋的大名叫萬寧橋,歷史悠久,大名鼎鼎。很久很久以前,什剎海只有東南部一個出水口,流出的水道稱為玉河,從後門橋下向東南方向流去,經過現在的平安大街,繼續向東流去。當時,這裡有一座橋叫東步量橋。明代,為解決北海和中南海的水源,打開了什剎海與北海的通道。在今天北海幼兒園大門稍北處平安大街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橋,叫西步量橋。明代改建北京城時,將皇城北牆和東牆向外擴展,結果把西步量橋壓住了一部分,而東邊的東部量橋沒有壓上,人們就把這兩座橋叫成了“東不壓橋”和“西壓橋”。1955年,玉河河道被改為暗溝,東不壓橋被拆除了,留下的橋拱被埋入了地下。所以,我們這些1955年以後出生的人,都沒有見到這條水系。

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

東不壓橋雖然看不到了,但因東不壓橋而得名的東不壓橋衚衕卻一直保留了下來。順著早年的河道、後來的暗溝延伸,便有了東不壓橋衚衕。實際上,在玉河基礎上形成的東不壓橋衚衕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的,河西叫東不壓橋衚衕,河東叫東不壓橋東胡同,多了一個“東”字。兩個部分都不長,大致都是南北走向,通到當年的地安門東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平安大街上。

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

從老漢我居住的帽兒衚衕,無論是到後門橋還是到東不壓橋,都只需5分鐘不到的時間。我的中學時代,按片劃校,我被分配到地安門中學。校址位於今天地安門十字路口東側路北,現在已經成為5中分校。當年上學,穿行“河”西的東不壓橋衚衕,是一條最快的捷徑。我們每天都要走兩個來回。但這條不長的衚衕裡住戶稀少,還要拐幾個死角。所以,要是天黑下來,還真有點兒恐怖,總怕拐彎處藏著個打家劫舍的。有人從對面走過來,也往往是麻桿兒打狼,兩頭害怕。我們這些初中生,有時成群結隊在黑暗的衚衕裡穿行,為了壯膽,還總愛大聲怪叫,貌似

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

想嚇唬別人,卻往往先自己嚇唬了自己。

我有一個小學同學住在東不壓橋衚衕。那是一個部隊的宿舍,對面就是地安門中學最靠裡面的教室。當年,我們常在他家上學習小組,還在院裡捉迷藏。而教室下面有幾個小洞,從洞裡可以看到中學生們的腳。於是,我們這些小學生中有幾個淘氣的,常常往洞裡扔石子。有一次,砸了女中學生的腳,她們叫來男生,從窗戶裡伸出長長的竹竿,把同學那個院房頂上的瓦片挑下來好幾塊,以示報復。那時,打假鬥毆是學生間常有的事情,就像電影《老炮兒》中展示的,叫做“茬架”。

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

因為老漢我多年來經常重返故地,所以目睹了從後門橋到東不壓橋的工程持續、反覆了大約10餘年。建國60週年的時候,玉河通水的消息見諸報端。“十一”那天,老漢我從天安門步行來到這裡,目睹了河水穿街過巷、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美景。

此後,玉河河道及兩岸的工程又延續了數年。為了保持水質,在河道內鋪設了防水毯防滲隔離,並安裝了水循環系統,每6天循環一次。時至今日,連接後門橋和原東不壓橋、東靠南鑼鼓巷、西與什剎海隔街相望的玉河,終於又在平安大街旁打造了“水穿街巷”的景象。兩岸明清風格的圍牆、院落沿河而建,花窗、朱門、石簷點綴其上,堤岸兩側樹木掩映,堤下河水蜿蜒而過。

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

在玉河由東西轉為南北走向的那一段,東西兩岸的一些建築上仍偶爾可見東不壓橋衚衕的字樣。有看似單位大院的東不壓橋37號,還有過去常去的小學同學家41號;有似乎還在等待拆遷,在圍牆上臨時標出門牌號的東不壓橋28號;還有新建的仿古建築福祥社區所在地東不壓橋衚衕12號。而除此之外,確再也找不到其他標有東不壓橋的門牌號了,標有東不壓橋東胡同的院落則一個也沒有,與這三個院落相連的許多新建的已經有人居住和看上去尚無人居住的院落,都沒有具體的門牌號。

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

我曾經向一位牽著兩條小狗的大爺詢問,這些院落都是哪條衚衕的啊?大爺說:東不壓橋啊!倘真如此,有關部門是不是應該儘快把門牌號安上啊?到那時候,老漢我是一定會再次故地重遊的。

(此文曾載於2016年6月30日、7月7日《中國電視報》)

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从后门桥到东不压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