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體化破解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個“緊箍咒”

在北京舉辦的“一控兩減”高層論壇上,有關專家認為,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存在耕地、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面臨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個“緊箍咒”的束縛,這倒逼我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這一現實背景下,農業部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一控兩減”防治農業面源汙染的目標。“一控”指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兩減”指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

水肥一體化破解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個“緊箍咒”


要實現這一目標,最終還要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其中,水肥一體化十分關鍵,被稱為節水減肥增效的‘一號技術’。”有關專家介紹說。農業“大水大肥”模式走到盡頭“可以說,我國農業增產是在長期‘大水大肥大藥’的投入基礎上取得的,這造成了很多資源環境問題。隨著‘一控兩減’政策目標的提出,這一粗放的農業發展模式也將走到盡頭。”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理事長孫叔寶認為。農業部種植業司耕肥處副處長仲鷺勍表示,“未來一個階段,我們面臨著農業生產供給不斷增長的壓力,既要控制農業用水量增長,又要保證主要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這就需要在高效節水上下功夫。”

在農業生產中,什麼是高效節水?“我國灌溉用水佔農業用水的90%左右,因此,一般意義上的高效節水就是高效利用灌溉水。”水利部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節水灌溉處處長吳玉芹介紹,通過發展高效節水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20%,技術水平較高的情況下,化肥利用率甚至可達40%~50%。”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5以上。”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強調,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不斷推進,在農業生產發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控制農業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是一個必然選擇。

水肥一體化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大水大肥大藥”的粗放式生產,不僅汙染了生態環境,還造成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對化肥農藥妖魔化的社會輿論甚囂塵上。“化肥農藥‘零增長’不代表我們不施用化肥農藥了。”仲鷺勍表示,“化肥農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產物,也是農業科技進步的一個重要標準,對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穩定農民收入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因此,對它們的評價應科學、客觀、公正。” 化肥使用率低、不合理施用,是造成我國農業生產成本高、農民負擔重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農業中化肥用量佔除勞動力以外的各種投入成本的一半,承載著很大一部分農民節本增收的壓力。”高祥照認為,水肥一體化可以提高水資源和化肥的利用效率,是我國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一控兩減”的重要技術措施,也是緩解農業生態環境壓力的重要手段。

技術雖好關鍵是要讓農民會用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民對省工省時省力的需求在不斷加強。“水肥一體化可以達到節水、抗旱、生態環保等目的,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勢在必行。”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說。

但是,推廣水肥一體化發展,絕對不是簡單的“1+1=2”。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推進水肥一體化實施方案(2016—2020年)》明確了“到2020年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5億畝,新增8000萬畝。增產糧食450億斤,節水150億方,節肥30萬噸,增效500億元”的目標任務。

“近年來,我國水肥一體化發展迅速,從最初在經濟作物上使用發展到大田作物上,從最初的設施農業推廣至大田生產,從最初在西北乾旱地區應用擴展到全國。”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節水技術處處長杜森介紹說,“一開始,水肥一體化投入成本較高,一畝地要兩三千元錢,而現在通過我們本土化研發,成本已經大幅下降,很多地方只需不到一千元錢就可以配備基本設備。成本的下降,使得農民可以普遍接受。”

由於我國地域面積廣闊,地區差異性大,種植制度和土壤類型呈現多樣化態勢,因此,水肥一體化的推廣應注意技術集成,因地制宜開展示範,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研發適宜的技術模式。“可以應用一些現代化技術,比如自動化監測技術,通過對水分養分的實時監測,實現精準施肥。”杜森認為,推廣過程中應做好對農民的宣傳培訓,水肥一體化技術要求和相應的

節水灌溉設備操作要求比較高,關鍵是要讓農民會用、用出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