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從耗水到節水,破解「糧水之爭」

衡水:从耗水到节水,破解“粮水之争”

今年,阜城縣高粱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這些高粱是省農科院研發的冀釀2號品種,既節水又高產,全都是“靠天下雨,一水不澆”。 阜城縣崔家廟鎮原野上碩大的“豐”字襯托著豐收喜慶的氣氛。 記者焦磊 通訊員苗鳳強攝

衡水:从耗水到节水,破解“粮水之争”

▶阜城縣崔家廟鎮的高粱喜獲豐收,該縣對高粱進行了集中收割。 記者焦磊 通訊員苗鳳強攝

“頭水早、二水趕、三水四水緊相連,一直澆到麥開鐮。”這句世代相傳的小麥種植習慣,如今在衡水已經成為了歷史。

衡水農業灌溉用水佔到總用水量的80%以上,而小麥種植用水又佔了農業灌溉用水的60%以上。為破解“糧水之爭”,解決小麥生產和地下水匱乏這一矛盾,衡水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堅持以水定種植、以水定結構、以水定模式,逐步壓減高耗水作物種植,為確保糧食安全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平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優選良種,節水小麥推廣實現全覆蓋

去年秋季,景縣龍華鎮志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動員農民種植了2200多畝節水小麥,今年夏收,鄉親們嚐到了甜頭。

“我們種的節水小麥主要是衡觀35和衡4399兩個品種,只澆一次水就夠了,一畝能節水近50立方米,產量還不低,再配上相應的栽培技術,節水節肥,合下來每畝能多賺120元至160元。”志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志清說,節水、穩產、增效,農民體會到了節水小麥的好處。

衡水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全國小麥主產區之一,小麥成了最耗水的農作物,為此,衡水市結合國家小麥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項目,加快培育推廣節水品種,堅持以水定種植,通過政策扶持+示範引導+集成配套技術的方式,逐步擴大節水小麥的種植面積。

“衡觀35、衡4399、衡S29等衡麥系列節水品種,都是我們這10餘年來選育出的具有‘節水豐產、抗逆廣適’等突出特點的小麥品種,實現節水30%、節肥10%、節藥15%以上。”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小麥育種研究室主任喬文臣介紹,目前,衡麥系列節水品種的種植面積在衡水佔30%以上,這些品種的大量推廣配以良法種植,已經取得平均每畝節水30立方米以上的效果。

“農民嚐到了‘種植節水小麥既節水又不減產’的甜頭,繼續種植節水小麥願望強烈。”衡水市農牧局種子站站長紀世東介紹,除衡麥系列節水品種外,該市還大力推廣使用了石麥22、農大399、邯6172等一批節水小麥品種,到目前,節水小麥品種種植實現了全覆蓋。

在推廣節水良種的同時,該市農業部門還大力推廣實施了農機、良種、良法結合,配套推廣土壤深松、秸稈還田、播後鎮壓等綜合節水保墒技術,不僅實現小麥穩產,還使小麥由澆三四水減少到澆一水或兩水,為該市小麥的節水穩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4年壓減高耗水作物面積227萬畝

8月28日,在阜城縣崔家廟鎮丁莊村東,成片連方的紅高粱映紅了天,原野上碩大的“豐”字襯托著豐收喜慶的氣氛。

“今年我們放棄耗水量大的小麥,改種了6萬多畝‘靠天下雨,一水不澆’的紅高粱,品種由省農科院提供,矮稈、抗蚜、抗旱、耐鹽鹼,既節水又高產。”阜星科技現代農業園區負責人殷三強組織了數十臺聯合收割機正在對高粱進行集中收割,他介紹說,這種高粱品質優良,受到了全國多家知名酒類企業的青睞,產品供不應求,已經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在不久前結束的衡水市農業農村重點工作推進會上,筆者得到這樣一組數據:故城縣今年壓減高耗水小麥種植面積9萬畝,發展專業青貯玉米5.6萬畝,優質苜蓿1.2萬畝;冀州區23萬畝棉花長勢良好,發展油料、豆類、薯類近10萬畝,另發展中藥材1.8萬畝;阜城縣謀劃確定了14萬畝高粱大豆生產示範區,現已完成種植13.47萬畝,花生、甘薯已完成種植3萬餘畝……

該市在保證糧食產量35億公斤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如今的衡水,紅高粱、春玉米、穀子、紅薯、棉花等節水作物在農業種植中的比重逐漸增加。

在桃城區鄧莊鎮東軍衛村、西軍衛村附近的田地裡,一串串山楂果在微風輕拂下頻頻點頭。隨行的鄧莊鎮宣傳委員李威介紹:“自2014年開展節水壓採項目以來,我們鎮共在項目區內種植山楂5000多畝,按照每畝節水180立方米計算,一年就能壓減地下水開採90多萬立方米。”

“以前這些地方種的都是小麥,現在改種山楂樹,基本不用澆水。”東軍衛村的付國榮說,這15畝山楂都是2014年種的,樹苗小的時候,他在樹下種了花生,一畝地能收250公斤。明年山楂到了盛果期平均畝產可以到2000公斤左右,一畝地可以掙到四五千元。在節水壓採的大背景下,經過4年努力,該市壓減小麥、玉米等高耗水作物227萬畝。種植結構的調整,不但實現了壓減地下水開採的目的,還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壓採富民。

“一季休耕、一季雨養”,生產生態兩相宜

秋風起,落葉黃,華北平原又將迎來油菜播種的時節。9月5日,安平縣楊屯村黨支部書記劉影捧著一個裝滿“金種子”的快遞包裹格外激動,“這可是中國農科院新培育的油菜種子呀!”

2014年,我省開始在以衡水為代表的黑龍港流域地下水漏斗區開展季節性休耕試點,改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為種植大豆、棉花、花生、油葵、雜糧等農作物一年一熟制,實現“一季休耕、一季雨養”,充分挖掘秋糧作物雨熱同期的增產潛力。楊屯村及其周邊3000多畝地成為了試點之一。

“市裡出臺了‘一季休耕、一季雨養’的相關配套政策後,我們全部改種了節水抗旱的大豆,但大半年的時間就看著地這麼荒著心裡總不是個滋味。”劉影說,他們聘請專家多方論證,2016年開始在休耕期統一種植耐寒型油菜,不但不用澆水,還能培肥地力增加下茬作物的產量,又避免了地表裸露,減少揚塵和環境汙染。連續兩年春天,這裡都舉行了油菜花節,吸引了數萬遊客前來觀光。

今年,中國農科院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王漢中院士工作站落戶該村,新品油菜將在這裡大面積試種。“俺家有10畝地,頭一季賣蜂蜜和菜籽油,一畝地能收入500多元;第二季賣大豆,一畝地能收入1000多元。這樣省水、省時、省力的活兒誰不願幹啊!現在院士工作站又設在了俺們村,俺對今後更有信心了。”村民劉彥芬對於土地休耕非常支持。

為了進一步加大地下水的壓採力度,去年衡水市還實施了兩萬畝“旱作雨養”項目試點,將抽取地下水灌溉的水澆地變為“旱作雨養”農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變灌溉高產種植為適水高效種植。今年5月底,故城縣房莊鎮北堤口村的“旱作雨養”項目——1500畝小黑麥獲得了豐收。“我種了28畝小黑麥,種上以後,不用澆水追肥、也不用打藥除草,太省事了。加上政府的補貼,純收入就有27000多元!”村民蘇五俊樂呵呵地說。

同時,該市結合養殖業發展和季節性休耕,大力發展節水型苜蓿、牧草和飼用型玉米種植,完成“糧改飼”種植15.4萬畝,建成糧改飼萬畝示範片1個、千畝示範方19個,形成了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新型農業結構。 (記者陳鳳來、馬路 通訊員王貴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