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帝内经》

《我与<黄帝内经>》征文分享。作者:粉百合

引言

大家听说过三子养亲汤吗?是三子养亲汤促成了这篇文章!

关注徐老师公众号已近两年。买了徐老师的两本书《饮食滋味》和《字里藏医》。约三个月前,在喜马拉雅断续听梁冬和徐文兵两位老师解读《黄帝内经》。至今,听完了《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和《金匮真言论》的1至14期,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又重新听了一遍,并就契合我的内容做了笔记。

2018年12月初,就看到了徐老师公众号里的《我与》有奖征文,很想借此机会抒发一下自己对中医的感慨:“中医太美”!但是,因为拖延症,一直没有诉诸笔端。在讲述《黄帝内经》对我的影响时,先来说说三子养亲汤吧!

前几天的某个中午,我女儿放学回家,说她嗓子疼、开始咳嗽了。女儿的咳嗽,以往都是这样断续咳嗽打头,之后就来势汹汹,绵延不绝,最长的一次,断续咳嗽了两个月。每次听到她咳嗽,我都如临大敌,胆战心惊!一下午都在考虑怎么把咳嗽扼杀在摇篮中。忽然想起徐老师的《字里藏医》里有《咳嗽》篇,翻出这部分,仔细读起来。看完了,还是分不清女儿是咳还是嗽,但是看到:“治疗嗽的关键在于节饮食,消积滞。另外,消化寒痰食积最好的方子,就是三子养亲汤,历来被用于治疗老年人的寒嗽,里面用了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苏子,我知道是紫苏的种子。小时候,妈妈常让我把长成的苏叶用针串在细线上,挂在太阳下晒干,揉碎了,掺在鸡蛋面糊里摊煎饼吃,或者掺在面糊里用猪油炸面鱼吃,口齿生香。莱菔子,我也认识,是萝卜种子。只有白芥子不认识,在喜马拉雅听徐老师讲《金匮真言论》第7期时,知道了白芥子和拌凉菜的芥末有关,芥末我是吃过的。但徐老师在书里说,这是治疗老年人寒嗽的,能不能给女儿喝呢?喝了有效果吗?仔细分析:网上分辨寒咳和热咳的症状是热咳伴有嗓子疼。女儿虽然嗓子疼,但是,咳嗽是因为晚上在学校礼堂里听报告,可能暖气有故障,晚上回家就说受凉了。热开水泡脚,又喝了藿香正气丸,我以为应该把受的寒气去掉了。谁知,第二天开始断续咳嗽,食欲不好。据受寒咳和食欲不好这两点,决定试一试。百度了三子养亲汤的详细信息。第二天买了三幅,三子各5克,炒熟,捣碎,又加了一片干姜,煮好,中午喝一次,晚上喝了两次。女儿第二天早上说,嗓子不疼了。喝了三天咳嗽就好了!说完了三子养亲汤,现在来讲《黄帝内经》对我的影响。

1.《上古天真论》让我心念回转。

“心念回转”是我在李辛老师的书里看到的。在听《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篇之前的那段时间,心里非常纠结。同事们都在议论评审高一级职称的事,按年龄、按业绩,大部分人都具有资格了。但是,名额少之又少,只有个别人能晋级,很多人都不开心,议论纷纷,我也受到了影响。另外,办公室有个别人自以为聪明,把别人当成脑残,背后使坏,还要当你面邀功请赏,把小鞋说成是赏给你的丰功伟绩。心情更加灰暗。

每天晚饭后,躺着休息,听着徐老师从容娴熟地讲解《上古天真论》,自己的心结也慢慢融化了。“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圣人教导我们,要“恬淡虚无”,要避开“虚邪贼风”。虽然徐老师讲解的虚邪贼风,是自然界的实物之像,但是,我觉得那些带给我们负能量或者不良信息的人,发出的“虚邪贼风”,也要“避之有时”。闲暇时,常常琢磨这些话,领会包含的哲理。想起小时候居家的日子,妈妈每次做美食,妹妹和哥哥都去争抢第一锅,而我总是等他倆抢够了才从容地去吃属于我的那份。忽然明白,自己本性是属于恬淡之人,却如徐老师在《字里藏医》中所说的,因为社会环境的鼓噪、煽动,为了所谓的名利、地位攀比竞争,陷入强迫、纷争之中。我要学习“精神内守”,要学习“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李厚泽在《美的历程》中对比唐三彩马和汉代雕塑马时认为,汉代马简约、色彩单调,但是充满着力量和飞速前进的动感。汉马的代表雕塑是出土于甘肃的铜奔马,有幸,我工作单位就在出土铜奔马的汉墓发掘地附近,现在建了一个公园,读过《美的历程》后,常常去那个公园感受飞马的力量,去敬仰汉代雕塑的朴拙之美。李厚泽说,汉代人较唐代的人距自然界近的多,受自然力量的感染,比唐代的人积极乐观、淳朴,他用“朴拙”两字概括汉雕塑。大约,李厚泽眼里的“朴拙”正是“恬淡虚无”。写到这里,喜马拉雅徐老师讲解《黄帝内经》的开篇女音传入耳内:“亲近自然,回归传统,学习中国人古老的生命智慧”。这不正是我以后在工作之余专心要做的事吗?为什么要“以妄为常”,去空耗自己呢?

2.《四气调神论》指导我顺应天地开阖。

《四气调神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自从听了这部分讲解之后,我认识到人也要顺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做事要在合适的时间、挑合适的机会,让自己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生活要“起居有常”。晚上督促家人早睡。现在是冬天,劝解家人不在户外剧烈运动。饮食上,结合《饮食滋味》,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顺应四季的流变来选择适合我家人体质的饮食营养(下文还有论及),“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因为是北方人,以麦食为主;以顺应季节的本地肉类牛羊肉为主,少吃鱼虾或其它海鲜;蔬菜以应季的、代表封藏的南瓜、土豆、萝卜、胡萝卜、大白菜为主,少吃或不吃大棚菜。从而“治未病”。

3.《金匮真言论》引导我读懂身体信号。

自从接触真正的中医知识之后,开始培养觉知自己、学会观察家人及周边人的意识。没事的时候会留意身边或路上遇到的人。首先发现的就是头发的问题。有的人看起来身体状况还可以,也似乎性格活泼开朗,可是不到50岁就头发几乎全白了。正值三十多岁的壮年男子,自上鬓角至耳边脱落了好几块头发,有的男子四十岁出头,头顶就快秃了。十几岁的孩子也早生华发,有的白发在头顶,有的在耳后,有的在后脑勺。这些各种性状的头发到底告诉我们身体哪里的不适呢?越学习真正的中医知识,越发现其实我们的身体在通过各种表征来告诉我们哪里出现了问题,但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无法准确解读它们的语言。在听徐老师娓娓解读《金匮真言论》的过程中,明白了许多身体的问题。

首先是我自己的问题。

我的主要问题是从小饱受荨麻疹之苦。只要被大风吹一阵,就全身痒,挠哪里哪里长出红色的风团,越挠越痒。成年后的某一次,因为工作原因,在室外被风吹了半天,回到家后,头部以下全身都出来风团,喝了大夫开的防风通圣丸和一种西药,昏睡一天,但是风团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痒到极点,热敷或者在太阳底下暴晒之后会好受一点,热敷后,皮肤变成青紫色,触目惊心,以为皮肤这下子算是毁了,结果后来青紫逐步褪色,皮肤颜色正常了。自那次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大面积风团,依然时不时会痒。

徐老师在讲解《金匮真言论》第2期时说,“病在肺,俞在肩背。”肩胛骨是保护肺的屏障,贴着肩胛骨有风门和肺俞这两个穴位,被风吹到,就会咳嗽、发烧、皮肤痒,其中,荨麻疹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听了《金匮真言论》第8期,知道以后要护住人体三防线——头项连接处:风府穴,风池穴,翳风穴;肩胛骨:风门穴,秉风穴,肺俞穴。以防风邪再进入体内,但是怎么去除体内已有的风邪,就继续听徐老师以后的讲解了。

在徐老师讲解《金匮真言论》第7期时说,我们要恢复觉,还说,有的人身体两边的感觉不一样,听到这些话,我倏然一惊。近来我两条腿好像感觉不一样了,左腿比右腿似乎弯了一些,以前没有觉的意识,也不能确定。而且,左小腿部分从去年冬天开始隐隐地痛。在《字里藏医》这本书里,徐老师辨析了痛疼,我据此断定自己的腿属于痛的范畴。在徐老师公众号看到过艾灸的文章,也听到徐老师在这部分音频中说,北方人适合艾灸。买了艾盒和艾条,给自己试着灸了两次,左小腿痛明显减轻了,艾灸时还发现,我腰两侧和小腹都是冰凉的,还有后腿弯和风市穴比较痛。打算,过年放假了,继续艾灸试一试。

其次,是我女儿的问题。

《金匮真言论》第1、2期中,徐老师讲,“病在肝,俞在颈项”。颈椎不适要从肝和脾胃找原因,颈椎不适的人,有郁怒、偏瘦。把后脖子揉软了,郁结在体内的肝气得以缓解,进而通过调身达到调心。我女儿从小学二年级起就时不时喊肩颈疼,叫疼的时候就帮她揉一揉,不喊了就不管了。一直到她上高一,我学习了点筋络的皮毛知识,偶尔在后颈给她按揉,有几个点痛不可触,百度才发现疼的位置是风池穴、肩井穴、风府穴,风府穴的位置有一个大拇指头大的筋团,稍微用点力,就疼的龇牙咧嘴。于是,有空的时候,这几个穴位都依次按揉两三分钟。大约按摩了小半年时间,肩颈疼痛大大减轻。感冒的时候去看老中医,说从脉像上看,心性大有好转。平日在生活中发脾气也减少很多。听了徐老师的讲解,豁然明白,原来揉后脖子还有使脾气变好的作用,神奇的中医!

喜马拉雅《金匮真言》第14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我女儿2018年夏天时不时会有吃饭时咬疼口腔里肉甚至咬破的情况,睡觉会流口水,原来根本原因都在于脾湿气太多。《金匮真言》第4期,徐老师说,前额反应胃,我女儿这几年前额一直出小痘痘,原来根源在于胃。我女儿几年以前感冒时,找民间老中医号脉,说天生脾胃虚寒。

徐老师说,养脾要慎吃药,是药三分毒,可以捏脊促进消化,女儿有时候感冒觉得胃不舒服,我就给她捏脊,果然有效,捏一阵子就说舒服多了。五谷为养,吃五谷耗能量最少,有利于养脾胃。徐老师建议多吃小米,但是,我女儿说喝了小米粥,胃不舒服,查书发现,小米微寒。“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藏精于脾”。使我想起另一个方法,做米饭时加入糯玉米碎和南瓜小块,玉米和南瓜都是黄色的,另外吃菜多吃胡萝卜,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也可以试一试小米粥里多放些生姜和桂圆红枣。

徐老师讲《金匮真言》第7期,我学到驱寒外治小方子:块盐在锅里炒热,放在肚子上热敷;把葱白放在铁锅里煸炒,炒出香味,炒至变黄,包在纱布里放在肚脐上热敷。暂时找不到块盐,就用第二个小方子给女儿试了试。总共试了两次,第一次是晚饭后过了一阵,热敷肚脐约五六次,担心烫着,隔着贴身背心敷,被敷的背心那一块湿了,但是包葱的纱布干着,肚子里咕噜响了几次。第二天去逛街,期间肚子响的厉害。第三天午睡后,又热敷了几次。敷后不久,说头晕、浑身无力,写作业手发抖。吃了食物之后好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打算过两天再敷一次观察一下。

因为我女儿体质虚寒、以前脾气大,担心以后体内有瘀滞,年纪轻轻就出现身边二三十岁同事就得的什么卵巢囊肿之类的病。听徐老师讲《金匮真言》第7期,学到治未病的小方子,以后家里可以多些清炒丝瓜,丝瓜络搓澡(以前从河南邻居学到丝瓜络洗碗),吃萝卜皮,吃炒熟的南瓜子(家里因为做米饭南瓜,正好积了好多南瓜子)。徐老师说橘络和丝瓜络是最好的去痰去湿的药,可以适当煮一些,当茶喝。

我女儿2018年后半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吃肉吃鸡蛋很容易积食,大便总是不尽,前几年喜欢吃的炖猪排骨什么的,这一段时间明显吃了不舒服。是因为高三学习任务重导致脾胃消化能力变弱呢?还是因为,夏天那段时间每天吃鸡蛋阴寒滞留在脾胃、黏住脾胃了呢?女儿这几天放寒假在家休息,就只好观察她日常变化和继续听徐老师讲解《黄帝内经》的后面部分去寻找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