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1940年4月9日,納粹德國要求中立國挪威立刻無條件接受保護,挪威戰役開始。

同年6月10日,在激烈的抵抗過後,挪威全境被德軍佔領。德軍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出海口,和製造原子彈所需要的重水。

1941年,在挪威淪陷的一年之後,於1935年便已成立的“生命之泉(Lebensborn)”也被帶來了這個北歐國家。

《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生命之泉”是納粹德國為實行其“種族優生”理論實驗而組織的註冊機構,由黨衛隊全國領袖個人參謀部直接管理。他們組建“生命之泉”家庭,安排“種族合格”的未婚婦女與德國男性進行匿名生育,以提高“雅利安人”的出生率,為元首提供源源不斷的“優勢人種”。

1945年,二戰結束,挪威獲得瞭解放。在舉國歡慶的背後,二戰期間與德軍士兵發生關係的挪威女性被剝奪了公民權,帶著她們的孩子被驅趕出境。成千上萬在“生命之泉”機構中誕生的挪威-德國混血嬰兒無家可歸。

《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My Child Lebensborn

1948年,在二戰結束後的第三年,你領養了一名戰爭期間出生的孩子Karin。因為她擁有一半的德國血統,註定將要度過一段艱難的童年。

或許是因為人們對德軍的暴行耿耿於懷而無處釋放,Karin被學校同學霸凌,被社區鄰居侮辱,被最好的朋友疏遠。有關正義與罪惡,有關血統和戰爭,不諳世事的Karin無法理解這一切,懵懵懂懂的承受著。

用盡全力也無法合群的Karin依然刻苦學習,一直能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她對聖誕節,對國慶節,對國王的出行都充滿了好奇和期待;她也想要知道自己的身世,好奇她的父母到底做錯了什麼,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是一隻無家可歸的巨魔怪物。

《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你一邊打著零工養家餬口,省下日結的工資為Karin購買學習用品,陪著她去湖邊釣魚,以給她家庭的感覺;一邊想盡一切辦法通過舊時的地址,順著親友關係找到她的父母。

而她的母親早已開始新的生活,其他的親戚也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著你們,唯一關心著她的教師也離開了學校。Karin的處境愈發艱難,學校和街坊都已不是她能容身的地方。絕望之中你找到了她尚在人世的德國父親並接受了他們的財務幫助,當然,條件是不讓Karin去打擾他現在的家庭。

在一片戰爭勝利後的繁榮之下,你將帶她離開這個無法容身的祖國。

《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細膩的模擬養成

遊戲以模擬養成的方式進行,玩家所需要做的是通過分配行動點數來平衡Karin的各項屬性維度,將她培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並看到故事的結局。

行動點數是這樣劃分的:以日為單位,每天被分為早晨(兩個行動點)、白天(兩個行動點)、傍晚(兩個行動點)、深夜(一個行動點)四個階段。Karin上學的同時玩家去工作,它將會耗費整個白天的行動點數。工資按日結算,加班將會耗費傍晚的行動點數但可以獲得更高的工資。

《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在遊戲中除了閱讀信件以外,行動點數完全為Karin服務:製作食物、製作道具或縫紉衣服、給Karin餵食、為Karin洗漱、睡前給Karin講故事。玩家需要平衡好Karin的三個數值維度:飢餓、健康與心情。工作所賺的金錢用來購買食材和書包等道具,可以平衡Karin的飢餓值與心情,否則食材只能通過野外釣魚或者採果子獲得。

每個玩家與Karin在一起的時間段將展開對話,圍繞著Karin每天的經歷,自己的想法以及對玩家的期望和要求。玩家在對話中做出的選擇以及日常的行為將影響到Karin關於樂觀、侵略性和包容度的三項屬性。

《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遊戲中略顯複雜的系統雖然模擬了養育孩子的每日過程,但系統彼此之間關聯性稍弱。商店貨物的屬性基本重疊,健康度、食材的數值效果略顯凌亂。較弱的設計感導致系統所帶來的樂趣有限,要麼拆東牆補西牆的策略總能渡過難關,要麼便是按部就班的重複行為。但即使是每日玩家的操作與策略重複,對話和選擇卻總能給與玩家不錯的體驗。真實的對話、細緻的情緒將玩家緊緊地抓住,很容易便與Karin達成了家庭般的共情。

設計者同樣利用了手機平臺的交互特點,玩家需要舉起湯勺給Karin餵食,而Live2D的出色表現也在此過程中將Karin的童真與可愛很好的展示了出來。與此同時,定期收到的信件與報紙、Karin在生活過程中積累的畫作也能折射出養育過程中Karin成長變化的點點滴滴。

《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

2018年10月19日,70年後的今天,挪威政府對在二戰中與德軍士兵發生過關係的女性進行道歉。

《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於2018年5月發售的My Child Lebensborn或許與推動政府進行這次遲來的道歉並無直接關係,但作為一款impact game(指折射出社會問題的遊戲),它同樣讓更多的人們,尤其是挪威以外的人們關注到這樣的一個群體與歷史事件。

遊戲同樣在結局之後向大家科普了這樣的社會問題,並採訪了一些從那樣痛苦經歷中成長起來的人們。作為被打上了血統標籤的特殊人群,他們從小便遭受到周圍社群的虐待和敵視。雖然在“生命之泉”中同樣存在自願參與計劃的挪威女性,但生活的複雜卻難以直接為獨特的個體定義善惡。

《我的孩子:生命之泉》——藝術的社會價值

學校中廣泛存在的學生霸凌事件,社會上對特殊人群的欺侮,甚至當下愈發難以控制的網絡暴力,往往起源於一些欠考慮的行為,一時的衝動,和一念之間的仇恨。包容和善良是最好的美德,它們意義在於傳遞,由一己之力結成果實,在每個人心中種下,往更廣的群體中發散。

藝術本身便容易引發爭論,對特殊群體的探討和表達被一部分人輕易地貼上“政治正確”的標籤便拒之門外。遊戲也是被貼上了一個特殊標籤的新興事物:引發上癮,唆使犯罪,想要將其定性的人們總是能夠不遺餘力地找到攻擊的方式。而即使是遊戲玩家之中,也不乏對嚴肅遊戲的口誅筆伐,“可玩性過低”、“故作深沉”的說法表達出部分玩家將其限制在單一“娛樂”的範疇當中,而在他們的認識當中,娛樂或許僅僅是一種釋放和爽快的體驗而已。

對新生事物與藝術的包容與鼓勵,對不同人群的包容與善良,是由這些遊戲創作者帶領著我們應該思考的東西。作為個體的我們,是選擇傲慢的拒絕與爭鬥,還是選擇吸納與成長呢?

關於奶牛關

奶牛關 - 玩遊戲就要有追求,https://cowlevel.net

奶牛關是一個遊戲狂熱者的分享問答社區,在這裡可以記錄你一生玩過的所有遊戲,結識遊戲臭味相投的人,分享遊戲的文化、知識與樂趣,發現和推薦所有平臺的好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