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到十五分鐘,200多名國軍便命喪於日本鬼子的槍口之下

為何不到十五分鐘,200多名國軍便命喪於日本鬼子的槍口之下

1938年盛夏,日軍第六師團在海軍的配合下,冒著酷暑向中國的戰時首都武漢攻擊前進。至9月6日,該部攻佔黃梅、廣濟(今湖北武穴)、從側後逼近武漢外圍重點田家鎮。但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之下,第六師團已因傷亡慘重、後勤不繼而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恰在此時,他們遭到了中國軍隊第四兵團的強力反擊。多年以後,日軍戰史著者仍心有餘悸地認為,由於中國最高統帥部“向廣濟攻防戰投入了巨大軍費和軍力,使得戰鬥激烈到了白熱化”。

不過,第六師團還是逃過了這一劫。其箇中原因,或許可從日軍戰史關於鳳凰山戰鬥的記載中窺見一斑。

為何不到十五分鐘,200多名國軍便命喪於日本鬼子的槍口之下

據該師團《第四十七聯隊鄉土奮戰部隊奮戰史》記載:9月10日天黑以後,從長江南岸衝過來的中國大部隊突破了日軍“正面的防禦漏洞,利用黑暗企圖侵入”第六師團後方。儘管日軍指揮官曾經“意識到要防禦敵人的這種進攻,但由於前線部隊正面被擊潰,已經沒有餘力調回其他的兵力了”。危急時刻,第十一旅團長今村勝次動用了手頭唯一的機動兵力——四十七聯隊第四中隊。他親自向第四中隊代理中隊長河野享少尉下達作戰命令,要其“留下一個小隊給旅團預備,其餘的全部去奪取鳳凰山(今武穴市餘川鎮汪壠村,海拔高度約6、70米)……”

這時的第四中隊正駐紮在鳳凰山以北約1000米的高地上,接受任務之後,河野中隊長立即讓草本利恆少尉率第二小隊打頭陣去佔領鳳凰山。自己則率中隊主力於5分鐘後跟進。部隊走得如此之匆忙,以致有的士兵“在慌亂中沒找到鞋子,光著腳就上路了“。

為何不到十五分鐘,200多名國軍便命喪於日本鬼子的槍口之下

當第四中隊趕了大約500米路之後,他們發現前方有一群黑影正在快速的移動之中。就在河野懷疑那些人是否為草本他們時,耳邊突然傳來了“快、快“這些簡單的中國話。”敵人!“河野做出這個判斷的同時,立即下令全體臥倒並朝黑影所在的方向打出了十幾發子彈,中隊所屬的輕機槍也隨即開火。聽到從主力方向傳來的槍聲後,走在前面的草本小隊也調過頭來開始進行猛烈的射擊。這是一場不期而遇的戰鬥!那支本已成功滲透到敵後的中國部隊沒想到會在這裡遇到日軍,一時間“慌亂得異乎尋常“,以致遭到射擊後仍來不及轉換成迎戰狀態。十二三分鐘之後,這股兵力約200人的中國滲透部隊全部倒在日軍的槍口之下。

戰鬥並未因此而結束!

為何不到十五分鐘,200多名國軍便命喪於日本鬼子的槍口之下

就在河野少尉整頓隊伍重新上路時,從前方約300米處的一個小高地飛來一陣暴風驟雨般的槍彈;正向鳳凰山頂疾進的草本小隊也遭到守軍居高臨下的打擊。河野無奈地發現,他能聽到前面傳來的吶喊之聲,卻在對方火力阻擊下動彈不得。這時,草本小隊也陷入了苦戰。一度,他們登上了鳳凰山頂,旋即因彈藥用盡被趕了下來。接到了“草本小隊沒彈藥了“的告急後,河野卻無能為力,因為他這裡也為如何擊破前方小高地上的守軍而苦惱不已。天亮之後,戰鬥仍在繼續。為了儘快排除來自小高地的抵抗,河野下令使用繳獲的”捷克式“機槍、步槍以及中國造手榴彈。戰鬥如此之慘烈,以致日軍士兵扣動扳機的手指、抵住槍托的肩膀都麻木得幾乎失去了知覺。正當第四中隊手中那些繳獲的彈藥即將用盡,在”崩潰的邊緣徘徊“之際,中國軍隊突然開始全線撤退。終於,河野攀上了鳳凰山頂。在這裡,他除了看到大約300具中國士兵的遺體之外,還發現草本小隊的境地”讓人心酸“。在後半夜的戰鬥中,彈藥用盡的第二小隊用軍刀、刺刀甚至石頭同衝上來的中國軍隊廝殺。這期間,由於草本利恆被手榴彈擊中腹部,不得不指定第一分隊長岡孝平軍曹接替指揮。戰鬥結束後,50人的第二小隊能繼續戰鬥的,只剩下了包括岡軍曹在內的十五六個人了。

晚上9點,第四中隊奉命撤離鳳凰山,追趕正在前進的旅團司令部。對此,這些日本兵有理由感到慶幸,因為他們在事後聽說,當河野所部離開之後,中國軍隊向鳳凰山頂進行了猛烈的炮火襲擊。

這是一場令日軍官兵印象深刻的戰鬥。那些參加此戰中國軍人沒有想到,他們曾經離勝利如此之近!戰鬥的初始階段,由於中國軍隊採取了正面攻擊與敵後滲透相結合的戰術,令日軍第十一旅團的戰線呈動搖之勢,迫使今村旅團長不得不出動唯一的預備隊——一個不滿編的中隊來救火。日軍最後得以避免失敗,也可以說包含了很大的偶然因素。然而,中國軍隊還是沒能拿下鳳凰山,以致第六師團在稍加整補之後便恢復了向田家鎮的攻擊。

筆者認為,中國軍隊未能奪取鳳凰山的原因在於:

1、糟糕的步炮協同。正所謂“沒有壓制,不成進攻”。令人遺憾的是,當中國步兵以血肉之軀向鳳凰山反覆衝擊時,他們並未得到炮兵戰友的有力支援。試想,當戰鬥進入關鍵時刻,中國步兵在炮火支援下衝向鳳凰山發起堅決攻擊,彈藥耗盡的草本小隊很可能就此覆滅。然而,這一精彩畫面非但沒能如願上演,反而出現了頗具諷刺意味的一幕:已經獲勝的河野中隊撤離鳳凰山後,中國炮兵開始向空無一人的山頭猛烈轟擊。

造成步炮脫節的原因是什麼呢?一是因為戰前準備不夠充分。或許,受戰場交通條件限制,炮兵向前轉運困難而耽擱了時間,而指揮官又急於按照上峰所規定的時間發起攻擊,以致不等炮兵到位就命令步兵發起攻擊。但若真是如此,那麼後來的炮兵攻擊,則純屬浪費炮彈的無味之舉了。二是由於通訊不暢。戰鬥過程中,一線指揮官無法將需要“炮火支援”的請求有效地傳遞給上級。

2、基層指揮員缺乏應變能力,戰術素養不夠。本來,當那支約200人的中國滲透部隊與河野中隊不期而遇後,機會對雙方是均等的:這支部隊的位置固然處於兩支日軍部隊之間,但敵草本小隊同樣處於兩支中國軍隊之間。交戰結果表面,中國滲透部隊指揮員的應變能力明顯不如河野享。由於他不懂得“獨木橋上打架,先下手者為強”的遭遇戰鬥原則,導致部隊在行軍狀態下於十幾分鍾之內全軍覆沒。這個悲劇性後果使得,這支加強連級規模的部隊既不能在排除第四中隊抵抗後直搗今村的司令部,也不能在全力拖住河野部前進步伐的情況下為主力部隊贏得殲滅草本小隊的時間。

戰鬥全面打響之後,日軍河野中隊一度險象環生。中隊主力受阻於小高地,山頂的草本小隊又因彈藥用盡而瀕於崩潰的邊緣。其能逃過一劫,源於守軍採取了消極防禦的戰術。如果中國守軍能在以火力限制日軍一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堅決攻擊另一部(特別是兵力單薄的草本小隊);或當主力攻擊草本之際,小高地上的守軍在依託陣地堅守前提下,抽調部分兵力主動出擊河野中隊的側背,如此,就算不能阻止其前進,也會使得河野因被迫應付這種反擊而喪失時間。

3、戰鬥的關鍵時刻,失去了繼續戰鬥的勇氣。鳳凰山之戰打到第二天早晨,中國軍隊已經為此犧牲了五百餘人,而兩股日軍也已先後耗盡彈藥,人員損失也很大。仗打到如此程度,對雙方都是一種考驗。這種情況下,誰能咬牙堅持下來,誰就會成為這場戰鬥的勝利者。遺憾的是,由於中國軍隊的突然撤退,使得日軍熬過了“最後的五分鐘”。

為何不到十五分鐘,200多名國軍便命喪於日本鬼子的槍口之下

即使存在著以上缺憾,我們仍應向在鳳凰山戰鬥中奮勇作戰的中國官兵致以最大的敬意!沒有他們的流血犧牲,並沒有付之東流。(文\劉明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