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標誌性景觀“鐵水牛”的來歷

《天下景》一書記載有“周口有個鐵水牛,亳州有個花戲樓”的詩句,可見周口鐵水牛早已名聲在外。

小鐵牛一直髮揮著汛期報警的作用:明清時期,流經周口的沙潁河,每逢汛期河水猛漲,往往氾濫成災,雖經不斷加固並提高堤岸,但仍然不能根除水患。清朝光緒4年(1878年),在加固河堤的同時,鑄造180釐米長、80釐米寬、50釐米高的臥式鐵水牛1尊,重約3噸,安置於沙、潁、賈魯三河交匯處。鐵水牛全身平臥,頭向西南,大有喝水之勢,顯得非常可愛,成了當時百姓喜愛的吉祥之物。

位於中州路大橋北頭西側的小鐵牛:由於它高出上、下游堤岸,當河水漲至鐵水牛嘴邊時,上下游便可能決口,鐵水牛周圍水位下降,周口即轉危為安。所以,當時群眾曾有“水牛喝水,上游決堤”的傳說,且每每應驗。鐵水牛也因此聞名遐邇,倍受關注。周口人把鐵水牛譽為“吞洪鎮潮”的“神牛”。 從此,它便作為記載周口水位漲落、汛期報警的標誌。

周口鐵牛有大小二隻,小的稱它為鐵水牛,大的我們稱它為大鐵牛。鐵水牛位於周口市川匯區中州路大橋北頭西側的沙灘內,基座長1.4米,寬0.9米,柱子直徑1.12米,高3米。鐵水牛順臥沙灘,面朝前方,雙角拱月,神態安祥;大鐵牛位於川匯區沙穎河南岸,距中州路大橋約50米。大鐵牛基座長6.15米,寬2.2米,高1.45米,大鐵牛全身為鑄鐵鑄就,牛身長5米,體寬1.7米,牛身高2.8米。該牛製作形態逼真,頭向西北,尾朝東南,凝視前方,渾身使勁,它象徵著吃苦、耐勞、勇敢、智慧的周口人。

周口標誌性景觀“鐵水牛”的來歷

位於中州路橋南頭的大鐵牛雕像

1935年周口沙河橋建成(即周口人說的老洋橋),鐵牛從沙河、潁河、賈魯河匯流處遷到現址,長期以來,周口群眾都以鐵水牛來判斷河水漲落,它在周口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早已形成深刻的印象。1957年汛期,水位一度高達50.17米,超過鐵水牛近半米。當時河水已經漫上橋面,但經過全市人民的努力抗洪,最終還是平安渡過了險期。十年動亂期間,清代鑄造的鐵水牛被視為“四舊”,任人毀壞,鐵水牛被砸掉一隻角。1979年開寬老橋將鐵水牛作為廢鐵賣給物資局,後又轉給一磚廠,最後賣給項城南頓鐵工廠,被徹底毀掉。

周口標誌性景觀“鐵水牛”的來歷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群眾紛紛要求重鑄周口鐵水牛,1982年7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鐵水牛進行重鑄,把原來的鐵黃牛改為現在鐵水牛形象,立在現中州路大橋北頭西側,仍是作為汛期報警的標誌之一。正是由於這樣原因,“鐵水牛”成為周口人民心中的崇拜和敬仰的對象,於是八十年代後期周口行署在新落成的濱河公園內又新鑄了一尊大鐵牛,大鐵牛塑立時正是改革開放之時,它象徵著周口人在改革開放中拼博奮進,積極進取。到今天周口大鐵牛已成為周口市的標誌,許多的人到此遊玩觀瞻合影留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