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勇院士:沒有他,就沒有中國新材料產業體系

(內容來源於:有色金屬結構材料,關注查看更多詳情)

師昌緒先生是中國高溫合金研究的奠基人,也是材料腐蝕領域的開拓者,更被譽為“中國材料學之父”。他一輩子都在和各種各樣的材料打交道,尤其是晚年的時候,還不斷向國家呼籲,倡議建設“新材料產業體系”,增補“新材料重大專項”。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幹勇對於這一切記憶猶新。近日,他在接受專訪的時候,回憶了師昌緒先生晚年仍保有赤子之心,心繫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併為之無私付出、感動人心的一些往事。

精彩會議預告

第一屆戰略性稀有金屬技術創新發展論壇

第二屆全國有色金屬冶煉化工環保工程技術交流會

以下內容為幹勇院士口述,詳細內容如下:

幹勇院士:沒有他,就沒有中國新材料產業體系

幹勇院士“2018中國新材料資本技術秋季峰會”並發表演講

不遺餘力推動材料院所改革

1994年,我剛擔任鋼鐵研究總院的副院長,當時師老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並在中國工程院擔任要職,所以我們常在一起開會。

鋼鐵研究總院主要是以金屬材料研究為主,包括鋼鐵、精密合金、高溫合金、難熔合金等。而師老是中國高溫合金研究的奠基人,在鑄造高溫合金方面,曾研究出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被稱為“中國高溫合金之父”,也常會過來給我們指導工作。

所以,我跟師老開會、見面的次數就比較多。在跟師老前期的接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他對國家大院大所的研發能力非常關注,並不遺餘力地推動改革。

當時,第一批國家級的大院大所242家,面臨企業化轉型,我們鋼鐵研究總院也是進入了國資委,作為中央管轄的科技型企業。

師老認為,大院大所不能光做企業,必須要時刻保持該有的研發能力。所以,他這個時候開始對院所的研發能力進行了高度關注。

這裡可以舉一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

2005年,我們18個院所24名院士聯名寫了一封信。信件的主要內容是對國家院所改革方向的肯定,但是建議要深化改革,要“一院兩制”:一部分負責產業,一部分負責研發,分級管理,分類考核。

師老對我們的改革建議非常贊同。聽到我們跟國資委彙報後想把這封信交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時,他便主動跟我們說:“明天溫家寶總理會去聽取侯祥麟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你們把信交給我,我親自交給溫家寶總理。”

2005年9月16日,溫家寶總理在會上講完話之後,並沒有按照計劃返回座位,因事直接坐車離開了。師老當時已經87歲高齡,想追已追不上了。

他對此非常遺憾,立即在座位上找紙寫了一封信,連同我們交給他的聯名信,一起交到國務院副秘書長手中,並一再囑託,無論如何一定要保證將信交到溫家寶總理手中。

三天,僅僅三天之後,溫家寶總理就做出了批示,要求時任國資委主任的李榮融和科技部長徐冠華辦理此事。

所以,師老當時對材料院所的改革和研發能力的高度關注,令我印象極為深刻。

沒有他,就沒有“中國新材料產業體系”

師老對於中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是胸懷大略、高瞻遠矚的。

2009年以前,師老就提到,要重點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碳纖維等材料,並加快實現產業化,尤其是集成電路產業的大硅片。集成電路當時按照“摩爾定律”發展很快,師老一直強調:“要跟上,要跟上,否則就會出局。”

果不其然,大尺寸硅晶圓如今已被國外企業壟斷,我們遺憾“出局”。其實我們國家很早就能在實驗室做出12英寸晶圓,但是因為需要巨大的投入,加上當時大家對此認識不深,未能把握住機會實現其產業化。

現在來看,芯片之爭就是材料之爭,產業化實現不了就會成為“致命短板”,所以必須要補齊。

這件事對師老觸動很大,他立即組織兩院院士對新材料的產業化體系進行調研。當時新材料已經很熱了,全國各地大量的新材料企業陸續成立,規模不一,水平也參差不齊。師老這時候認為,中國新材料應該進行產業化體系的建設。

新材料產業化體系主要的中心點就是要提升評價能力。就是說要對整個材料產業進行評價,國家重點支持那些作風正派、有較強實力的龍頭企業。

拿高溫合金來說,剛開始,只有鋼鐵研究總院(包括撫鋼、長城、寶特等鋼廠)、中科院金屬所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621所)三個“國家隊”企業,後來又先後發展起來很多家高溫合金企業。但是,應該重點扶植哪些企業呢?

這時候,新材料產業體系就發揮了作用。誰的渦輪葉片、粉末盤做的最好?在變形高溫合金、鑄造高溫合金、粉末高溫合金領域,誰更有優勢?要加以嚴格甄別,梳理出各個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重點扶持。這就避免了“愛哭的孩子有奶吃”這一亂象。

我作為鋼鐵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的時候,高溫合金產業化方面在全國是很強的,2004年就有公司上市了。所以師老經常來我們這座談,總能給我們提出新的思路。

新材料產業體系的調研非常重要,也讓我們對國內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現狀有了清醒的認識,看到哪些是空白的,哪些是受制於人的,與國外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當時調研出來的數據還是很驚人的。我們在關鍵材料保障能力上十分不足。大型企業所需的130種關鍵材料中,32%國內完全無法生產,54%國內能夠生產但質量較差,僅有14%國內可以完全自給,但也大多是含金量一般的材料。

所以師老就不斷向國家建言,建立新材料產業體系。他認為,我們必須重視新材料的研究開發,新材料產業必須建立我國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

在師老和兩院院士的推動下,我國新材料產業體系建設已落地。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我國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病房中倡議增補“新材料重大專項”

當然,我認為師老對中國新材料發展另外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推動新材料重大專項立項。

我們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含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最先由16個重大專項來支撐。唯有新材料產業沒有重大專項。

2011年,師老就不斷向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副總理馬凱和國務委員劉延東寫信,建言增補新材料“重大專項”。

新材料是最發散、品種最多、體系最複雜的一個領域。以前,新材料產業也立了很多項目,但是大家都是先聯合起來,組織一個團隊,或是多團隊組一個聯合體,等立項以後,大家把錢分走,而且本來錢就不多。

師老認為,這樣成不了大事,不該再這樣下去了。梳理產業體系、設立重大專項是必要的。為此,他呼籲了兩年左右的時間。

終於,2013年的6月2號,科技部長萬鋼來到工程院,成立了新材料重大專項的方案編制組。

本來這個會,師老是要來參加的。但他此時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已經住院了。但他仍心繫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在病房中寫下了對新材料重大專項設立的建議。

這封信我保留至今,滿滿的六頁紙,詳細交代了重大專項要建立在新材料產業體系基礎上,梳理好每個細分領域的前三名,重點支持哪些項目等。

師老晚年對於新材料產業的推動還不止於此。

他躺在病床期間,我們常去給他彙報工作,他認為整個中國新材料產業體系建設還不完善。他又不斷向馬凱總理寫信,提出要建立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包括資源共享平臺,還有大數據平臺。現在我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根據師老的遺願來做的。

馬凱總理曾經給師老回覆了一封3000多字的信。一個國家副總理給一個科學家回信,而且還是3000多字,足以看出國家對他的重視。

馬凱總理認為,師老交給他的任務還沒完成,所以在他任職的最後一屆,按照師老的遺願,成立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而且親自擔任組長。

師老的精神一直感動著我,也感動著國家領導人。他確實是中國新材料泰斗級的人物,是著名的戰略科學家,對新材料的前沿技術非常敏感。即使是在他晚年的時候,依然不忘推動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此做出的貢獻是難以衡量的。

2030年建成新材料強國

斯人已逝,風骨長存。儘管師老已離我們遠去,但他一輩子關注新材料、助推新材料發展、提攜後人的精神是我們要一直學習的。

今年是師老誕辰100週年,我們在“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大會”上特別設立了“師昌緒新材料技術獎”。我認為,這是對師老最好的紀念和緬懷方式。

幹勇院士:沒有他,就沒有中國新材料產業體系

“第一屆師昌緒新材料技術獎”頒獎現場

當然,將中國由新材料大國建設成新材料強國,是師老未完成的事業。如能完成,是對他最好的告慰,也是我們所有材料人夢寐以求的事。

一個材料大國必須要有完整的體系。在師老的推動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們新材料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已經是完整的。

我們國家150多所高校設有材料專業,新材料領域的兩院院士有200多個,新材料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64個(高校21個、企業43個),這些完整的體系,已成為全面推動我們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支撐。

不過,由於我們起步比較晚,發展速度快,我們的原始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模式還有待完善。在新材料的高端領域,比如信息材料,我們還有很多空白,要補足功課。我們要不斷培養新材料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能力,一方面把基礎打牢,另一方面要加速產業化,將新材料轉化成器件,轉化成裝備。

所以我們呼籲所有的基金,要多關注新材料,特別是電子信息材料,包括特種合金、功能材料、碳纖維,還有一些重要的高分子材料。這些領域,材料中端向高端轉化是趨勢,需要投資基金作保證。

如果沒有這些基金和所有的金融機構的關注以及國家的支持,那麼新材料向高端衝擊的產業化勢頭容易受挫,完不成我們新材料大國向新材料強國轉變的歷史任務。

不過,中國由於重大工程在發展,政府對材料的重視度越來越高,金融的支撐力度也越來越大。我想,2025年左右,我們的新材料研究能力和產業化,將處於高水平狀態。2030年,我們將落實新材料強國建設,我希望這個目標到時能夠全面實現。

一個有溫度的平臺一個有深度的平臺(有色金屬結構材料)。

每天一貼,為大家提供最新的行業資訊,希望您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