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与他有关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与他有关

孔子作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虽多为口述却流传甚广,纵观孔子一生,弟子三千但出名者则为七十二位贤士,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虽然中间曾经担任过鲁国大司寇,使鲁国得到大治,但是总体来讲一生仕途坎坷,并不尽如人意,直至晚年才断绝仕途追求,转而修订六经流传后世。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与他有关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幼年的孔子孔武有力,在他十岁的时候他的一名弟子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也诞生在了齐鲁大地。孔子自20多岁起就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常常发表一些治理国家的见解,等到三十而立之年,孔子在列国已经很有名气。公元前522年鲁昭公20年,齐景公带着晏婴出访鲁国时,听闻孔子的贤名,于是召见了孔子并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与他有关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追随离开鲁国抵达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是并没有在政治仕途上给与特别的照顾。公元前515年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求救于齐景公而不得,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孔子三十八岁到四十八岁这十年间,一直都呆在鲁国,鲁国历经鲁昭公死鲁定公立,但是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手中,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陪臣阳虎素知孔子贤能,曾经力邀孔子出仕,孔子却耻与同行,接连放弃了两次从政机会。直到公元前501年鲁定公9年,已经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由此才开启孔子仕途的大门。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中间曾随鲁定公赴约齐候宴会,粉碎了齐候羞辱鲁国的阴谋,最终的结果就是齐国归还了鲁国的故土,由此鲁国大治。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与他有关

公元前498年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鲁国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的权力,采取了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策略。但是该策略的实行遭到了强有力的抵制和反抗,最终导致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家族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13年,齐景公在晏婴死后,内心忧虑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变得强大起来,于是就和大夫定下离间计。选派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隐忍。但是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彻底的点燃了孔子的怒火,知道在鲁国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迫不得已只好带着众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当时孔子55岁。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与他有关

说是周游列国,实际上孔子从55岁到73岁离世的近二十年间,几进几出卫国,和卫国产生了很多的交集,这一方面是由于卫国君主对待孔子不能够从一而终,虽有俸禄给与,但是在官职上没有考虑,另外一个方面也在于孔子当时有国不能回,其他国家又不能提供俸禄和官职,没有去处,只能出去又返回,可以说大多数时候孔子和众弟子都是在卫国度过的。孔子的弟子也大多出仕在卫国。单说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当时为卫国大夫孔悝家臣。

公元前480年,卫世子蒯聩通过他的姐姐,也就是孔悝的母亲,武力挟持孔悝,要他逼卫出公(卫世子蒯聩的儿子)让位。卫世子蒯聩已经夺位成功,子路本可以避免灾难。有人劝阻他入城,但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道,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蒯聩,蒯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蒯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蒯聩惧,乃下石乞、壶黶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由此可见,子路的性格有些迂腐,但是也反映出子路为人忠诚,豪爽仗义,疾恶如仇,不畏强暴,服从真理的良好品质。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与他有关

可以说,孔子周游列国的二十多年中,子路一直相伴相随,子路性格直爽,敢于直言老师孔子的过失,尤其是在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一事上更是让孔子作了自我批评。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格外的高看和爱怜一些。卫国内乱之时,孔子正好就在卫国,听说这事的时候,孔子就断言:“嗟乎,由死矣!”等到子路身死的最终消息传来,给孔子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孔子自此染病在身。

公元前479年,病患交加的孔子与世长辞。可以说,孔子的死多多少少都于自己的爱徒子路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