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與他有關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與他有關

孔子作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雖多為口述卻流傳甚廣,縱觀孔子一生,弟子三千但出名者則為七十二位賢士,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雖然中間曾經擔任過魯國大司寇,使魯國得到大治,但是總體來講一生仕途坎坷,並不盡如人意,直至晚年才斷絕仕途追求,轉而修訂六經流傳後世。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與他有關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幼年的孔子孔武有力,在他十歲的時候他的一名弟子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也誕生在了齊魯大地。孔子自20多歲起就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常常發表一些治理國家的見解,等到三十而立之年,孔子在列國已經很有名氣。公元前522年魯昭公20年,齊景公帶著晏嬰出訪魯國時,聽聞孔子的賢名,於是召見了孔子並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與他有關

公元前517年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追隨離開魯國抵達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是並沒有在政治仕途上給與特別的照顧。公元前515年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求救於齊景公而不得,只好倉皇逃回魯國。孔子三十八歲到四十八歲這十年間,一直都呆在魯國,魯國曆經魯昭公死魯定公立,但是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季孫氏的家臣陽虎手中,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陪臣陽虎素知孔子賢能,曾經力邀孔子出仕,孔子卻恥與同行,接連放棄了兩次從政機會。直到公元前501年魯定公9年,已經51歲的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由此才開啟孔子仕途的大門。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中間曾隨魯定公赴約齊候宴會,粉碎了齊候羞辱魯國的陰謀,最終的結果就是齊國歸還了魯國的故土,由此魯國大治。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與他有關

公元前498年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魯國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的權力,採取了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策略。但是該策略的實行遭到了強有力的抵制和反抗,最終導致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家族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公元前497年魯定公13年,齊景公在晏嬰死後,內心憂慮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變得強大起來,於是就和大夫定下離間計。選派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隱忍。但是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徹底的點燃了孔子的怒火,知道在魯國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迫不得已只好帶著眾弟子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當時孔子55歲。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與他有關

說是周遊列國,實際上孔子從55歲到73歲離世的近二十年間,幾進幾齣衛國,和衛國產生了很多的交集,這一方面是由於衛國君主對待孔子不能夠從一而終,雖有俸祿給與,但是在官職上沒有考慮,另外一個方面也在於孔子當時有國不能回,其他國家又不能提供俸祿和官職,沒有去處,只能出去又返回,可以說大多數時候孔子和眾弟子都是在衛國度過的。孔子的弟子也大多出仕在衛國。單說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當時為衛國大夫孔悝家臣。

公元前480年,衛世子蒯聵通過他的姐姐,也就是孔悝的母親,武力挾持孔悝,要他逼衛出公(衛世子蒯聵的兒子)讓位。衛世子蒯聵已經奪位成功,子路本可以避免災難。有人勸阻他入城,但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道,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蒯聵,蒯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蒯聵弗聽。於是子路欲燔臺。蒯聵懼,乃下石乞、壺黶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由此可見,子路的性格有些迂腐,但是也反映出子路為人忠誠,豪爽仗義,疾惡如仇,不畏強暴,服從真理的良好品質。

仕途坎坷的孔子之死與他有關

可以說,孔子周遊列國的二十多年中,子路一直相伴相隨,子路性格直爽,敢於直言老師孔子的過失,尤其是在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一事上更是讓孔子作了自我批評。孔子對於子路也是格外的高看和愛憐一些。衛國內亂之時,孔子正好就在衛國,聽說這事的時候,孔子就斷言:“嗟乎,由死矣!”等到子路身死的最終消息傳來,給孔子的打擊不可謂不大,孔子自此染病在身。

公元前479年,病患交加的孔子與世長辭。可以說,孔子的死多多少少都於自己的愛徒子路的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