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所在,只是少有人知

有些俗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從他人口中聽到;也有些是寡聞少見的,我們今天暫且不去討論第二種,像是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常把它掛在嘴邊用來告誡自己不要一門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眾人皆知此句,但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華,只是少有人知。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所在,只是少有人知

“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來源於一個歷史典故,故事發生在明朝時期一位羅秀才身上,古人講究先成家後立業,羅秀才在還未考取功名利祿之前就有自己的家庭了。此後本以為自己很快可以在學業上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但是結果卻是一直未曾中舉,心灰意冷之際只好放棄,畢竟上有老下有小。萬般無奈之下,羅秀才變去鄉下教書養家餬口了。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所在,只是少有人知

和家人這一分別便是整整五年時間,後來他回到了家中,見到可愛的兒子便想著好好考一下他,但是一番提問之後,兒子說出的答案卻是令他大失所望。本來他把自己未曾完成的學業夢想寄託在兒子身上,可是看到兒子不開竅的模樣不禁大失所望,一氣之下便離家遁入空門了。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所在,只是少有人知

期間,他的妻子一直在努力培養兒子,多年後兒子終於考中狀元,消息傳遍了整個縣城,羅秀才也特意回家探望兒子,短暫的團聚之後,分別之際羅秀才在房子外的牆上留下了一首詩。其中有句就是“

兒孫自有兒孫福”,意在告訴天下父母不要將自己的心思強加在孩子身上,兒孫們有自己的福氣,如若沒有,也是強求不來的。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所在,只是少有人知

這句話的下半句是“莫為兒孫做牛馬”,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所以自出生那一刻他們便會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此後不管是求學,還是在工作的時候,他們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干涉孩子的一切,殊不知,懂得適時的放手才是最好的愛。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所在,只是少有人知

尤其是中國父母在望女成鳳和望子成龍這條路上顯得太過急切,以至於他們在任何事上都想要操控孩子,切記不要為兒孫做牛做馬。孩子們在長大成人之後都有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樣也可以鍛鍊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捨不得放手,忙前忙後的瞎操心。為人父母的,切記這一點,給孩子一點空間,同時也給自己一個安享的晚年。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所在,只是少有人知

已經辛苦了大半輩子,基本上能為孩子做的都做了,接下來人生會怎樣全是孩子們的造化了。而為人子女的,也不要一味的依靠父母,不要讓他們擔心,自己要有能力撐起一片天,然後好好孝順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