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摄影集《沼泽》内页

这个九月,最让人痛心疾首的国际新闻,莫过于九月二日,在里约热内卢的两百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惨遭祝融之灾,烧透了顶,藏品几乎全毁。

这不只是巴西国家博物馆之死,更是巴西这个国家的“死亡”。所谓的金砖五国,谁料到一个世界重量级的博物馆一年获得的预算竟不到几十万人民币?谁料到博物馆失火之后仅有的两个消防栓还是没水的?谁料到失火前几天博物馆才和一家银行申请到消防项目的合作资助?

盛世之灾,莫过于焚书坑儒,巴西政府对国家博物馆的漠视,直接把后者推进了火坑。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西的有识之士能做什么?除了参与抗议人潮手拉人链包围博物馆遗址之外。前几天,台北滂沱大雨中,我听到这个新闻不禁想,要是这亚热带的豪雨降落在里约热内卢就好了,同时我在一家名为MOOM的摄影书店,一眼就看到了巴西新锐摄影家索非亚·博尔赫斯(Sofia Borges)的摄影集——《沼泽》

,直觉那就是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封面

索菲亚的成名作《沼泽》,其风格和作为一个拉丁美女、兼职现代舞者的摄影师形象颇为反差,晦涩之中透着大气,浓郁的诗意却以非常直截了当的方式呈现。不要忘了,她和阿根廷的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同姓,冥冥中注定她关注的是宇宙、记忆与文明的纠缠。

索非亚·博尔赫斯的简介很辉煌:

她于2008年毕业于圣保罗大学艺术学院,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她的摄影研究已经获得了许多奖项,并在众多团体和个展中展出……2012年,索菲亚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家被邀请参加第30届圣保罗双年展。2016年,索菲亚在维也纳和阿姆斯特丹举办个展,并借由她对法国南部史前洞穴探索的启发,以她的项目“沼泽”获得英国“第一本书奖”。2018年,索菲亚在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的新摄影展上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并在第33届圣保罗双年展上担任策展人。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一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二

拍摄博物馆,本来是博物馆专职摄影师的工作,一百年多前就有,但真正使其成为艺术创作本身的应该始于杉本博司。但相比于杉本博司的“知识考古学剧场”,索菲亚的考古、博物馆记录更像人类基因里那一团悲伤的泥沼,深入文明演化的黑暗面,但并不明说,而是隐喻暗示,让人不寒而栗。

这一点,与曾经影响她同宗博尔赫斯很深的德国表现主义诗集《人类的曙光》很像。明明是关于纪录人类文明曙光的博物馆摄影,但流露的意识却是关于人类文明的毁灭——不,索菲亚拍摄的根本就是沼泽中埋葬的文明好吗,博物馆不过是我的联想,或者说,索菲亚通过这本书,提前重建了可以弥补巴西国家博物馆损失的一家纸上博物馆。与之相比,国家博物馆网站征集参观者拍摄的纪念照片来“重建”博物馆回忆的举动,反而显得徒劳。

摄影集里:一个远古兽头与一团废纸并列;一个现代人的手托起一个古代人的遗容倒膜;一个介乎洞穴光影和古生物骨骼的鬼影下方正好写着“幽灵”;一条蜥蜴的尾巴被人恶作剧加上眼睛于是变成了一个怪物的头……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三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四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五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六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七


从严格意义来说,这些影像并非现实的客观复制,其中有不少“作伪”、“虚构生物”、“假文物”或者是名画的局部。甚至偶尔出现的真人,都拍成了博物馆蜡像一样;而博物馆的一幅假景中间,却有一个真实的门存在。真真假假,质疑的不只是摄影本身传递的谎言有多少,更质疑了人类文明是否真的能够通过博物馆和艺术传承,传承了又怎么样?未来难保不会遭遇类似的误读和虚构。这一切其实也是爷爷博尔赫斯在文字里制造和思索的。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八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九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十

索非亚的《沼泽》——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遗影

▲《沼泽》之十一

我也曾经这样拍摄黑龙江省博物馆,那是一个既凋敝又没有珍贵藏品的机构,但那些落满灰尘的几十年前制作的动物标本,拍出来可以与索菲亚拍摄的兔子、猫头鹰标本一起“乱真”。后来我把它们用做一个艺术作品的素材,那个作品叫做《为未来的鬼魂写诗》——我伪造了未来人写的古体诗,并且把它们和上述影像一起制作成卷轴水墨画那样的“假古董”,在香港的1a Space画廊展出。

想到这一点,我对巴西国家博物馆的消失也没那么耿耿于怀了,未来的未来,索菲亚和我们的影像都会参与对“现在”的虚构,就像“现在”也并非忠实于历史一样。最后留下的,只有人类创造的冲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