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教育:多少父母,輸在太把孩子當“親人”

Chapter 01

跟一個朋友閒聊,她提起跟她家7歲兒子的一場爭吵。

孩子爺爺來家裡過年,教了孩子一首比較長的詩,那天她一從外面回來,孩子就興致勃勃給全家人背誦。

其中有一句詩孩子背錯了,她就給指了出來。

微教育:多少父母,输在太把孩子当“亲人”

可孩子就是不肯承認自己背錯了,非說爺爺就是這樣教的,自己那麼背也是對的。

錯誤比較明顯,加上從孩子爺爺的表情,也能推斷出是孩子在說謊,朋友就手機上找到這首詩的原句給孩子看,跟兒子說:

“你明明就錯了,認個錯就完了,幹嘛死不承認,強詞奪理。”

孩子還是不認錯說:“這只是小事而已”。

朋友也急了:

“背錯詩這點小事你都不承認,大事兒你更不會承認了……”

孩子還是較勁:

“我就是沒錯。”

然後低頭有點賭氣的樣子,不肯說話。

她看兒子這樣,她的火氣也上來了……最後這場爭執,以孩子爸爸勸服孩子給媽媽道歉告終。

不過,孩子明顯還是失落了好久。朋友也被氣得不輕。那天剩下的時間,孩子都粘著爺爺玩,沒粘她這個媽媽。

Chapter 02

聽完這個事兒,感覺這母子倆都挺委屈的。

媽媽肯定是為了孩子好,擔心孩子的小錯不指出來,以後會繼續錯。

而且她一心想教會孩子的是,犯錯只是小問題,不該找藉口掩飾問題,勇於承認錯誤就是好孩子。

孩子呢,也不容易。

大過年的好不容易學了首詩,就想在爸媽面前賣弄賣弄新知識,希望被稱讚表揚。

結果就因為出了個錯,被媽媽指出來了,當著全家有點下不來臺。

微教育:多少父母,输在太把孩子当“亲人”

孩子本身就心裡脆弱,尚未成熟,被批評馬上就感覺自己被全盤否定了,心裡就有了滿滿的挫敗感,想通過反駁來為自己辯護。

然而越是想辯護越是弄得糟糕,被貼上了說謊的標籤不說,最後還是得乖乖給媽媽道歉。

很難說清楚,這個事情裡到底是誰更不容易。

生活中這樣的事兒其實挺多的,父母一片好心,可孩子卻“不聽話、不配合、不溝通”。

很多父母說這是孩子叛逆,跟孩子生氣。

可靜下心來想想,這也許是雙方的問題。

我們常常容易犯的錯,就是會把最好的一面留給同事、客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卻毫無顧忌的對最親近的人發脾氣、潑冷水。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朋友聽的不是自己兒子背詩,而是聽來家中作客的其他小朋友背詩,還會用如此較真這一處錯誤嗎?

愛,是有表達技巧和表達方法的。有時候對待親近的人,也應該有對“客人”的那種心態:顧及對方的面子和感受,在溝通的時候把“直腸子”拐個彎。

父母在心智上明顯的勝過孩子,我們先去做一些調整和改變,也許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Chapter 03

很認同一位一線老教師說的一個觀點: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關係”。

“孩子跟父母的關係好,父母之間的關係好,孩子跟孩子的關係好,孩子跟老師的關係好,他以後是不會過不好的。”

孩子只會聽從他們喜歡的、信任的、認可的人的話。

微教育:多少父母,输在太把孩子当“亲人”

圖片來源:電視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如果父母不能得到孩子們的喜歡、信任和認可,一味想用自己的權威來讓孩子“聽話”,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下面這些小技巧,朋友們可以在生活中馬上試試看,對跟孩子搞好關係很有用。

該多表揚孩子,是越來越多父母都認同的觀點。

其實有時候我們要指出孩子的問題,批評孩子的時候,也可以從表揚那裡拐個彎,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比如朋友家孩子背古詩這件事,如果朋友能婉轉點,可能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孩子背完古詩,她可以先帶頭給孩子鼓掌,說孩子背得很好。

微教育:多少父母,输在太把孩子当“亲人”

再告訴孩子:

“寶貝,你背得這麼多,基本都是對的呢!只有一句,媽媽聽出一點點問題。”

當孩子問是什麼問題的時候,可以提醒孩子詩詞的前後句子,讓孩子自己說出那句詩來。

如果對了,就誇獎孩子自己想到了正確的詩句。如果孩子還是背錯,就再教孩子一遍正確的句子。

這樣一來,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滿足,逆反情緒就會下降不少。

生活中最常見的親子衝突,就是孩子想做什麼事兒,而父母反對。

為了避免這種衝突,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跟孩子對話。

能答應的,當然就儘快答應。

不能答應的,用比較柔和的方式表現出來。

比如可以用“可以”來表達“不可以”。

我們需要馬上出門,而孩子還在問:

“可不可以讓我看完這集動畫片”

如果我們說“不行”就顯得比較強勢。

微教育:多少父母,输在太把孩子当“亲人”

圖片來源:電視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但如果我們換成:

“可以啊,等我們一回來,你就可以接著看。”

就顯得柔和很多。

比如可以用反問句來表達“不可以”

孩子說要看電視。但作業沒寫完。

我們可以問孩子:

“你寫完作業了嗎?我們是怎麼約定的呢?”

孩子反抗情緒肯定比你說:

“不行,作業沒寫完,不準看電視”要低很多。

我侄女在家話就比較少,屬於不太跟父母溝通的孩子。

過年期間我問過她為什麼在外面挺活潑,回家就“蔫了”,她的回答我挺意外的。

她的意思是不多說話完全是為了這個家的和諧。

侄女還給我舉了一個很小例子,昨天嫂子問她晚上想吃什麼,隨口說想吃豆角,感覺過年這幾天吃得太油膩了,就加了一句“豆角里面別放肉”。

然後就被一頓嘮叨:

“豆角不放肉怎麼會好吃,你這麼挑食腦力能跟得上去嗎?你得多吃點肉才行。”

接著又被嘮叨:

“你不想吃肉是不是想減肥?你現在可是一點都不胖,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減什麼肥。”

結果當天餐桌上的菜是排骨燉豆角。排骨多,豆角少。

微教育:多少父母,输在太把孩子当“亲人”

圖片來源:電視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侄女跟我分析:

“姑姑,你看,我說了我自己的意思,我爸媽也聽不進去,他們倆還會不開心,會一直說我,唸叨我,我挨批,我也不好受,全家都生氣。”

“要是我少說幾句話,他們就不會繼續唸叨,也落得耳根清淨。”

我幾乎被侄女算得這筆賬說服了:

不溝通,只是她一個人不高興。

溝通的話,註定被父母反駁,是全家人都不高興。

那孩子肯定選擇不溝通。

很多家庭可能都是這樣,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管得多少有點多了,孩子被嘮叨得煩了,索性“無視”父母,採用不配合、不溝通的方式消極反抗。

我們想孩子更好的心肯定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能適當收束一點,多給孩子一些理解和空間,親子關係會更和諧。

Chapter 04

作家莫言有段話是這樣說的:

“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

因為我認為敢於最早舉起‘反叛大旗’的孩子,

必定是治世英雄的雛鳥。

父母僅僅會愛並不及格,

因為母雞也會愛,

何況最真摯的愛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

父母必須接受訓練,具有相當的質量才行。”

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特點。

微教育:多少父母,输在太把孩子当“亲人”

愛說“不”、愛頂嘴、愛冷戰這些問題,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個孩子身上。

我們身為孩子的父母,與其去想怎麼樣說服孩子,壓制孩子,不如去改變自己,去適應孩子。

只有我們陪孩子一起成長,孩子才最終會成為懂得愛人,也懂得自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