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芳華70年

2019,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芳華70年,從1949說起。

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具有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文明古國,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社會的巨大變革,也劇烈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電影的面貌。

起步階段的新中國電影創作

建國初期,電影創作處於起步階段,但形勢卻異常喜人。繼1949年三家國營廠推出十部故事片後,1950年又生產故事片二十九部;作為新中國電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幾家私營廠及公私合營廠攜手並進,形成新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個小高潮。

這個時間電影創作的一個基本特點,或者說人們從銀幕上突出的感受是,對戰爭歲月的深情回憶與處於歷史大變革時期社會角色的調整與重新定位。往昔歲月的悲壯景象,從舊時代一路走來,轉變為各階層人物的悲喜人生。

在那段歲月裡,儘管由於技術設備的簡陋與人才的匱乏,導致藝術手法比較簡單,製作較為粗糙,但生活氣息濃郁,感情真摯,藝術風格也相對比較質樸。

三毛流浪記

碧桂園:芳華70年 | 不平凡的1949

1949年12月上映的《三毛流浪記》

《三毛流浪記》是上海崑崙影業公司攝製的喜劇片,由趙明、嚴恭執導,陽翰笙編劇,王龍基主演,於1949年12月上映。該片根據張樂平創作的同名漫畫改編,通過孤兒三毛在舊上海的種種遭遇,展現了舊社會廣大城市流浪兒童的不幸命運。

漫畫人物搬上銀幕,兒童電影再出經典,1983年榮獲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

三根毛髮的奇異造型保留了漫畫風格,從而創造了假定情境,增強了影片的觀賞效果。

三毛雖然寒無衣,飢無食,居無定所,買報不成,推車無俸,只能流浪街頭,但三毛不想學偷竊的倔強,和他樂觀詼諧頑皮滑稽的性格,卻贏得了人們的加倍喜愛和珍惜。

影片的風格並非一味的悽苦,而是保持了諷刺和幽默的漫畫特色。三毛和他的流浪夥伴在"四四兒童節"的遭遇堪稱其中點睛之筆。小演員王龍基活靈活現的表演,值得讚賞。

生命在40歲開始

碧桂園:芳華70年 | 不平凡的1949

電影《哀樂中年》劇照

電影《哀樂中年》由文華影片公司於1949年攝製。

故事的背景是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小學校長陳紹常,也就是本片的男主角,早年喪妻,獨自撫養兩子一女長大。生活雖不富裕,但也還算過得去。

雖然時常有人來撮合男主角再娶,但是考慮到事業和家庭,他一再推脫。尤其是在目睹朋友的女兒備受後母虐待後,更是徹底斷了念頭。不久摯友亡故,他的女兒劉敏華被後母帶走。一別就是十年。

等兩人再相見,陳邵常已經人近中年,子女都有了體面的工作。而劉敏華也已經出落成新時代的獨立女性。為了擺脫後母的控制,劉敏華成了陳紹常學校裡的一名教員。

碧桂園:芳華70年 | 不平凡的1949

然而諷刺的是。劉敏華雖然童年飽受後母虐待,但是卻始終保有獨立自強的開放思想。而陳紹常的子女們有著充分自由的成長環境,長大後卻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淪為了「保守」的一方。

隨著陳家子女們社會地位的提高,長子希望父親辭職安心在家做「老太爺」。看著自己一手創辦的小學日漸壯大,陳紹常內心自然十分不捨。他不理解,為什麼他一定要當這個「老太爺」。

結果長子卻說:一個人的身份不是由自己決定的,而是由他的社會地位決定的。現在你在別人眼裡應該是個老太爺,你就該有個老太爺的樣子。否則讓別人看著就不順眼。

陳紹常順了子女們的意,開始學習當「老太爺」;可是玩郵票玩花鳥玩園藝,真的是一點也勾不起他的興致。「別人都說我在享福,可這根本就是在活受罪!」

從觀念到生活習慣,父親和兒子兩代人的矛盾,越來越明顯。

慶幸的是,最終陳紹常遵從了內心,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這部電影即便在現在,看起來也毫不過時。不得不算是一步珍貴的作品。

我們每個人是那麼的不同,又是何其的相似。相似到可以從七十年前的這部影片中汲取智慧的光芒,堅定對的選擇,而不是看上去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