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局的背後

晚唐蘇鶚所著《杜陽雜編》中,記載了一則大唐圍棋國手與日本王子對局的故事。

唐宣宗大中年間,日本王子來到長安朝拜,獻上東瀛寶物、音樂,宣宗皇帝為之設百戲、宴會,以禮相待。按《舊唐書》中的記載,事情發生在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春三月。日本王子最善下圍棋,此番初來長安,朝拜之餘,提出要跟大唐國手比試比試。宣宗皇帝命令皇家棋手顧師言出陣。顧師言被認為是晚唐圍棋第一高手,可比盛唐時國手王積薪。

這故事本無出奇之處,令人思考與回味的,是對局結束後日本王子與唐朝官員的對話。當時,日本王子問身邊的唐朝官員:“顧先生在大唐圍棋國手中排第幾?”唐朝官員撒了個謊,說:“第三名而已。”日本王子說:“我能見見第一國手嗎?”唐朝官員笑:“假如王子戰勝了第三名,才有機會見到第二名;假如戰勝了第二名,才可能見到第一名。現在,你連第三名都沒贏,就想見第一棋手,可能嗎?”日本王子不語,繼而唏噓道:“我國圍棋之冠,不及唐朝第三……”

這次比拼中,顧師言雖最終有驚無險地獲得勝利,但過程卻很緊張。若不是派出這位第一國手,勝負也很難說了。而且,那位大臣竟然說了謊——沒有一點當初的盛唐風範。以此而觀,這個偉大的王朝確實日薄西山,喪失了自信。事實上,大約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圍棋才正式傳入日本,百年之中,精進如此,對圍棋的學習尚且這樣,對唐朝其他文化和制度的吸收可想而知。按記載,中日兩國圍棋峰戰發生在唐宣宗大中年間,在隨後的唐懿宗鹹通三年(公元862年),被廢黜的日本王子高嶽親王亦來長安學習,但他不是學圍棋的,而是尋求佛法真諦的。當時,唐懿宗下詔,命長安青龍寺高僧法全接待高嶽親王。但在交流中,辯禪論經,法全終不能令高嶽親王心悅誠服。三年後,高嶽親王離開長安,有人說他回日本了,有人說他為了取得佛法真諦,渡海西去印度了。或許也可以這樣來解讀:晚唐時期,大唐文化雖對日本依舊有著吸引力,但卻不比從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