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上將結婚時,時年32,妻子23,去世時兩人則同齡,世所罕見

李又蘭生於1919年,浙江寧波人,父親是愛國實業家。中學時代,她在上海度過。抗戰開始後,她返回家鄉小港,積極參加港鎮抗日救亡宣傳隊和救護隊活動。同年11月,到“浙江省戰時青年訓練團” 學習。

懷著一腔抱國志,1938年初,李又蘭和一批進步青年,決心到革命聖地延安。那個時候,許多進步青年要去延安,都是先找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1938年3月,李又蘭和十幾名青年學生千里奔波,到達武漢。

這上將結婚時,時年32,妻子23,去世時兩人則同齡,世所罕見

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是一幢四層樓房,前有木牌。3月的一天,李又蘭一行找到這裡時,天色已晚。他們興奮地進門,對辦事處的值班員說:“我們要去延安,我們要見周副部長。”當時,周恩來兼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住在辦事處,而值班那位工作人員正是張愛萍。張愛萍時任八路軍總指揮部參謀,也是剛剛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做統戰工作。

看著十幾個青年硬是要見周恩來,張愛萍考慮周恩來工作太忙,就出面擋駕。可這些青年學生纏著張愛萍,非要見周恩來不可。這天深夜,周恩來親切接見了他們。此時,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黃河上最大的渡口,也是通向延安的要津風陵渡,已被日軍佔領,到延安去很難。周恩來就介紹李又蘭他們去了南昌新四軍辦事處。

李又蘭到新四軍後,於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其文化較高,被安排到新四軍軍部當速記員。

後來,李又蘭在延安與張愛萍相遇,但他們都不記得武漢相遇之事,但總覺似曾相識。在延安相熟後,他倆終於憶起了在武漢相遇的一幕,於是兩人相視而笑,繼而開懷大笑。

這上將結婚時,時年32,妻子23,去世時兩人則同齡,世所罕見

1941年皖南事變後,張愛萍出任新四軍9旅旅長、第3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1942年1月下旬,華中局召開黨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張愛萍參會,李又蘭擔任會議速記員。會上,主持人請張愛萍談工作體會。張愛萍因事前沒有準備稿子,只得臨場發揮,作了實事求是的工作彙報。

第二天一早,李又蘭把張愛萍發言的速記稿送到他面前。張愛萍看完後,發現李又蘭水平太好,不僅字跡清秀,且是他講話的全部,難得的是,還保留了他講話的語言風格。經這麼一整理,這篇講話稿已成了重點突出、文通字順,文采斐然的一篇好文章。張愛萍對李又蘭刮目相看,李又蘭也覺得張愛萍講話水平高。接著,張愛萍找到李又蘭,說要跟她學速記。這樣,兩人接觸的機會就多了,在一起時,總有說不完的話。

可是,半個多月的會議就要結束了。張愛萍將要回到三師去,而李又蘭也要回到華中黨校去。分別時,兩人互贈禮物,雖未挑明關係,但彼此心中都有數。好在華中黨校與三師師部相距不遠,僅15公里。於是,在緊張的戰鬥之餘,人們可以看到一匹棗紅馬在路上奔馳,李又蘭與張愛萍在蘆葦蕩邊、在彎彎月下,留下了甜蜜身影。

其後,在戰鬥間隙,在他們不能相見時,張愛萍兩個月給李又蘭寫下了十多封信。然而,讓張愛萍沒有想到的是,李又蘭竟然沒有一封回信。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上將結婚時,時年32,妻子23,去世時兩人則同齡,世所罕見

一天,李又蘭被她的科長叫到辦公室,科長從抽屜裡拿出一疊信,往桌上一丟,音高帶怒道:“你怎麼能隨隨便便和人家來往?為什麼不向組織報告就隨便通信?”

李又蘭瞅了一眼那一沓信,認出信封上的毛筆字是張愛萍寫的。此時的李又蘭也提高嗓門回道:“你為什麼扣壓我的信,我至今一封信都沒有收到,又怎能說我隨便和人家通信了?”

科長想了想支吾道:“你別忘了自己的身份,他是領導,你不該太隨便。你回去吧!”

李又蘭伸出手說:“你必須把信還給我!這是共產黨的軍隊,不是國民黨的,難道沒有通信自由?信不還我,我不走!”頂頭上司尚未表態,李又蘭則氣憤地抓信而去。她一個人跑到宿舍前的蘆葦蕩邊,啟信拜讀。原來這些信都開了口,早有人先睹了。還好,張愛萍信寫得十分含蓄,最後一封信說:總沒收到你的信,是否生病了?過兩天可能來看你。

說來也巧,不早不遲,心有靈犀的張愛萍,竟悄然來到他們熟悉的蘆葦蕩邊,她的身後,悄聲問道:“跑到這裡打瞌睡,真會選地方!”這聲音太熟了。接著張愛萍笑而低嗔道;“你對我可不太講平等,我給你寫了十來封信,你怎麼一字不回呢?”

這上將結婚時,時年32,妻子23,去世時兩人則同齡,世所罕見

說起回信的事,李又蘭又激憤起來:“我一直奇怪,你說來信,怎麼兩個月了,沒有一封信?這不,我的頂頭上司把信全都扣壓了!真沒想到,黨內還有這樣的封建腦袋,男女同志通信也犯法?”

張愛萍卻很是高興地大聲說:“又蘭,我真感謝你的這位頂頭上司,哎,什麼時候你幫我介紹介紹,我要當面謝謝他!”

李又蘭一臉茫然。張愛萍則深加分析:當然要謝!他可幫了我好大一個忙呀,你的上司給我提供了多麼重要的情報呀。你看,你並不討厭我的信。因為收不到我的信,你覺得很奇怪;如果不是太氣憤,你的真實感受就不一定會這樣坦率地和盤托出。張愛萍分析了一番後,得出結論:現在,哈,我可以不必有那麼多顧慮了!

1942年8月8日,那匹棗紅馬載著張愛萍和他的新娘,一起奔向他們的新房,一間小草房。那年張愛萍32歲,李又蘭23歲。從此,夫婦倆相依相伴,不離不棄,共同走過了60多個春秋。

這上將結婚時,時年32,妻子23,去世時兩人則同齡,世所罕見

張愛萍18歲入黨,23歲擔任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部總隊長,24歲參加長征,45歲被授予上將軍銜。從排長到將軍,從司令員到國務院副總理,再到共和國國防部長。1910年生於四川達縣的張愛萍上將,於2003年7月5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李又蘭離休時為副軍級,於2012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夫妻倆新婚時,一個32歲,一個23歲;又是同齡去世,真是天賜姻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