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幕,最後一輛比亞迪電動出租車徹底退出香港市場

新能源電動汽車,是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全球各大主要國家均紛紛投入鉅額補貼來扶持這個行業的發展,可以明確預計到,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到一百年這麼久,電動汽車是必然取代燃油汽車的地位的。

但是在剛開始的起步階段,電動汽車卻屢屢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電動汽車的技術並不成熟,即便依靠補貼和送車牌,也很難競爭的過燃油汽車。

2013年,比亞迪電動出租車曾打入香港市場,受到香港政府大量的資金補貼扶持,但是就在前幾天,最後一輛比亞迪電動出租車退出香港市場,徹底絕跡。

落幕,最後一輛比亞迪電動出租車徹底退出香港市場

西北區的士司機從業員總會主席黃永忠回憶,自己在2013年的時候通過個人出資27萬港幣,香港政府補貼30萬港幣購買了一輛比亞迪電動出租車。

購買的初衷很簡單,電動汽車最大的特點就是價格昂貴,但是省油錢。燒汽油的話每公里大概5毛7成本左右,但是如果用電動汽車的話,每公里成本可以低至8分錢到一毛錢。

同樣檔次的汽車,電動車的價格遠高於燃油汽車,行駛里程越長,那麼收回的電動車成本越多。所以最適合電動汽車的領域肯定不是私家車,而是出租車。

出於這筆經濟賬的考慮,我國電動車企業的第一主攻方向,就是電動出租車和電動公交車,這二個地方是新能源汽車最容易出成績的地方。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的實戰結果,電動出租車黯然退出市場,在有補貼的情況下,依然在市場競爭中慘敗。

根據採訪我們瞭解到最大的原因,是電池太貴,而電池的衰減速度遠超預期,省下的油錢,還不夠支付電池費的呢,整體的賬本算下來,開電動出租車充電麻煩不說,根本省不下錢。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基本都是8年或者12萬公里內對電池質保,超過則需要自費更換。對於電動出租車來說,行駛里程特別大,2年12萬公里根本不在話下。採訪視頻中這款2016年購入的電動出租車,因為超過12萬公里,所以需要自費更換電池,更換的費用為16萬元。

我來算筆賬啊,每公里燒汽油也就五毛多,就算電都是免費的,12萬公里的汽油錢也就六七萬元,跑這麼遠的距離就需要更換一塊16萬的電池,這筆賬怎麼算都不划算啊,也難怪這位司機無奈之下把自己的電動出租車送到了報廢處理廠。。。

除了經濟上不划算之外,電動汽車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影響最大的就是電池怕冷這件事。很多人對電動車的電池怕冷可能沒啥感受,但是你們一定對自己手機的鋰電池怕冷深有感觸。

前年鼎鼎大名的蘋果手機斷電門,就是因為充滿電的iPhone6在寒冷的冬季出門,沒幾分鐘就只剩下60%的電量,再掏出來多凍一會,直接就給你關機了。其他華為三星的手機,只要是用了鋰電池的,結局都差不多,在寒冷麵前,鋰電池比人還嬌貴。

落幕,最後一輛比亞迪電動出租車徹底退出香港市場

但是很可惜,電動汽車也是鋰電池的,現在講究一點的高端新能源車都給鋰電池裹上一層保暖外衣了,原先老的電動車就沒這待遇了,一到冬季就頻頻出故障。充電慢,掉電快,用起來簡直不要太過酸爽。

由於國家的大力補貼和扶持,新能源電動車的技術發展的速度遠勝於燃油車,其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嚇人,各種新技術的研發每幾年就是一個大週期,技術革新的速度甚至不亞於電腦芯片。

這種超快的技術進步速度帶來了未來的希望,也帶來了老產品的快速貶值,以2014年新能源市場主流車型北汽EV150為例,原價接近30萬元,補貼後實付價13.69萬元,如今二手平臺交易價僅為2~4萬元。13萬的車,4年貶值差不多十萬,打折速度不輸於A股。

落幕,最後一輛比亞迪電動出租車徹底退出香港市場

為什麼折價這麼厲害,是因為舊車的電池被大幅折損了,而新車的各項性能遠勝於舊車,人們寧願13萬買新車,也不願意3萬買舊車,那舊車自然就只能賣3萬了。

這些老款新能源車的用戶,成為了新能源快速技術革新路上的“試錯成本”。

總的來說,新能源車很昂貴,貴到你不可能靠省下的油錢賺回成本,其核心短板就是電池,一旦電池的技術得到突破,則電動汽車會全面開花,不過在這一天之前,我建議大家慎重考慮購買電動汽車,絕對不要因為貪圖廣告詞上面的省油錢而被忽悠著買了一輛。

那什麼人應該買電動汽車呢,那些限牌照的一線城市都應該買新能源汽車,牌照越貴的城市,新能源車越划算。北京的牌照已經達到7~10萬一張了,還一票難求,在這種高昂的牌照成本下,你花區區13萬買一輛新能源車送一張牌照,那就一點都不貴了,哪怕這輛車開5年你就換新的,也不貴。

寫這篇文章,主要是讓大家認識到新能源真正的優勢和劣勢,廣告詞上面的節油省錢一說可千萬不要信。新能源汽車目前只是因為政策扶持所以在特殊城市才具備性價比的一種特殊產品,什麼時候不補貼、不送牌還能競爭過普通汽車,什麼時候新能源汽車才算真正的成熟了。

按目前的技術革新速度,這一天是早晚會到來的,不過不是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