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由昆汀·塔倫蒂諾執導的b級動作片《殺死比爾》系列,因完美融合了港式功夫片和日本劍戟片元素,曾讓很多亞洲影迷大呼過癮。而女主角烏瑪·瑟曼身穿的黃色連體戰服,不用說都知道它來自李小龍的《死亡遊戲》,也是昆汀向偶像李小龍的一次致敬。
在粉絲心中,《死亡遊戲》是一部“特殊”的電影,其特殊就特殊在它的“不完整性”:當年李小龍先完成了本片結尾的大戰部分,中途又去拍了《龍爭虎鬥》,然而還未來得及回過頭來拍完全片,就撒手人寰,成為人們的一大憾事,於是本片自然而然成了大多數影迷眼中的“李小龍遺作”。
當時,這部未完成的影片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第一,人們不知它還會不會公映,或者又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公映?第二,人們好奇的是,李小龍想通過本片表達什麼?
不妨從頭講起。
李小龍去世之後,其出品方嘉禾電影公司為了補完《死亡遊戲》,又是找人重新導演和編劇,又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搜尋李小龍的替身,前前後後用了六年時間才讓影片上映(1978),而彼時距《死亡遊戲》第一次開機已過去了6年,距李小龍逝世已經過去了5年左右。最終,片中李小龍的遠景以及側面,背面鏡頭由來自韓國的唐龍(原名金泰中)“替身”完成,而李小龍的部分特寫鏡頭則出自《唐山大兄》,《猛龍過江》,《精武門》裡的素材片段,結尾再把李小龍親自拍竣的電影片段接上。
不過本片的製作手法還是顯得很粗陋。由於當時沒有“特效換頭術”,在部分場景下,劇組只能將李小龍的頭像剪下來粘在鏡子上,再加上替身的身體“合成一個李小龍”,因而成為笑柄。
這部公映版《死亡遊戲》,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它講述了動作明星盧比利不肯與黑手黨同流合汙插手國際搏擊大賽,因此遭遇暗殺,最後以假死瞞過了對方眼線,並打入黑手黨巢穴手刃仇人的故事,那李小龍的原始設想又是不是這樣的呢?也許這部紀錄片會告訴你答案——2000年的《勇士之旅》(Bruce Lee: A Warrior's Journey)。
本片在豆瓣評分上高達9.1,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個分數有“粉絲分”之嫌。但事實上在所有與李小龍有關的紀錄片裡,它卻最具有珍貴的收藏價值。因為其中出現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關於李小龍《死亡遊戲》的全面介紹,而其概念設計圖,原始劇本和拍攝花絮也是首次曝光,並通過親歷者的講述,試圖將其全貌盡最大程度還原。
不過需要注意區分的是,正式公映版的中文名和英文名是分別是《死亡遊戲》和《Game of death》,而李小龍親自手寫的劇本名為《死亡的遊戲》和《The game of death》。
這是《死亡的遊戲》長達12頁的劇本封面
《死亡的遊戲》的對白手稿
在原始劇本里,主人公最後闖入的寶塔並非公映版裡的黑手黨總部,而是個藏寶地,李小龍扮演的武術高手haitian(海天),因為遭到韓國黑幫脅迫,無奈下只能踏上前往五層寶塔裡的“尋寶”之路,並一一挫敗了塔中鎮守每一層樓的武術高手。
與公映版本另一處不同的是,整個故事發生在韓國,而並非香港和澳門。影片最後的打鬥場面是在歷史悠久的韓國法住寺取景拍攝,而李小龍與三位高手的決鬥則是在法住寺銅製大佛旁的捌相殿(圖中五層寶塔)裡攝製完成。
而影片裡也並非只有李小龍獨自一人打上塔頂,事實上和他一同闖入塔內的,還有另外兩個角色,一個是與之有過多次合作的田俊,另一個是香港空手道高手解元。在原版《死亡的遊戲》裡,由於兩人奪寶心切,心浮氣躁,幾乎每次和鎮塔的對手交戰都要敗下陣來,最後交給李小龍來對付。很多人可能並不認識解元,他曾是“邵氏五虎”之一,據說後來也是因為“練功方法不合理”於1977年去世,年僅32歲。因種種原因,他倆的戲份在1978年的《死亡遊戲》裡被全部刪除。
《死亡遊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菲律賓棍王”伊諾山度、NBA傳奇球星,外號“天勾”的賈巴爾以及韓國“合氣道高手”池漢載分別與李小龍對陣。事實上,李小龍原本還打算請來擅長腿功的黃仁植和其親密合作夥伴木村武之來演“鎮塔”高手的其中兩個。
按照李小龍的原始設想,該塔的鎮守結構和安排是:
第一層,由黃仁植把守(最後未拍)。他同樣來自韓國,精通合氣道和跆拳道,曾在《猛龍過江》中飾演了一個挑戰李小龍的日本武士,後來還參演了茅瑛主演的《合氣道》、《跆拳震九州》和成龍的《龍少爺》和《師弟出馬》等等。
第二層,是由日本武術家木村武之把守(最後未拍)。木村比李小龍大16歲,當年因仰慕李小龍的武學才華而拜在其門下,兩人一直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木村迄今已經95歲了。
第三層,是由李小龍的武術助理,菲律賓武術家伊諾山度把守。所幸的是,兩人之間以竹鞭與雙棍的打鬥,以及雙截棍和雙截棍的對決,幾乎大部分都在公映版本里得以保留。但略微有些遺憾的是,後者把李小龍解釋手裡竹鞭意義的有趣對話給刪除了。
鎮守第四層的,則是黃仁植的師父池漢載,這段打鬥,在《死亡遊戲》修復版裡就可以看到。
最後壓軸一戰,便是與徒弟賈巴爾的對決。
原版與公映版稍稍有別的是,後者剔除了幾個李小龍第一次看到賈巴爾時目瞪口呆的遠景鏡頭
也許人們比較關心的是,李小龍想在《死亡的遊戲》裡表達什麼?
在1978年公映版裡,導演和編劇為之安排了一個“報仇雪恨”的商業化結局,而李小龍的構思是,他在打敗了眾多高手之後,發現寶塔里根本就並無寶藏,其背後的寓意和深意,我想還是留給大家來解讀吧。
當年李小龍之所以邀請如此多的合作伙伴加盟該片,相信不僅僅是想打造一部“前所未有”的功夫片,或許更多的是力求對截拳道可以適應任何打法的優越性的體現。而從原始設計來看,它也呼應了李小龍那句“
將水倒入杯子,它便成為了杯子的形狀,將水倒入茶壺,它便成為了茶壺”的名言。李小龍的妻子琳達說,他也許想通過這部《死亡的遊戲》,用自己領悟武術的方法和步驟,讓公眾知道武術的類型和派別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是,它們並不意味著什麼,沒有派別上的差異。
而本片究竟會被李小龍拍成什麼樣,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無緣得見,也沒有人說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很有可能,它會成為李小龍從影以來的一部功夫片的“集大成之作”。不過這部紀錄片也並沒有對《死亡的遊戲》“必是經典”妄下斷論,它只是藉此讓影迷再度感悟李小龍的武道哲學。對其感興趣的觀眾,這部紀錄片不容錯過。
閱讀更多 麥克瘋說電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