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科考落第,经济困难,于是身兼数职,才有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让蒲松龄声名显赫,殊不知,他年轻时也曾潦倒不堪,尤其是连考了县、府、道三个第一名后似乎江郎才尽了,接下来的考试中均未考中。好在他靠着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厄运发生了逆转。

蒲松龄出生于山东一个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待他成年时,家里经济已经走下坡路了。更悲摧的是,兄弟们闹分家,蒲松龄争不过哥嫂,只分到了“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从,蓬蒿满之”。这哪儿是房?分明是个没有墙壁、四面长满小树和蓬蒿的房架子,“惟剩破屋数间,与妻卧牛衣中”。日子这么苦,是得过且过还是发奋寻找出路呢?蒲松龄选择了后者。

蒲松龄科考落第,经济困难,于是身兼数职,才有了《聊斋志异》

他首先托亲戚求朋友,谋得一个教师的工作。专业对口,蒲老师再合适不过。只是薪水实在太少,连清水煮菜都吃不连贯,蒲松龄一生气,干脆请假穷游去了,回来后又受聘于本邑另一家当教师。可惜这次的薪水依然寒酸,而且规矩多,薪水只发铜钱,如果想换白银得自己掏手续费;也没寒暑假可以休息;如果学生翘课,还要把账算到老师身上,直接扣薪水……弄得蒲松龄只好到野外揪点儿菊花,泡茶泻火。他还忍不住在《塾师四苦》记录道:“人言教书乐,我道教书苦。”

蒲松龄的苦日子过多了,终于遇上了一个贵人:富朋友毕际有。这个人是清朝的地方知府,也是山东一带有名的藏书大佬。蒲松龄一到他老师,感觉立马不一样,伙食升级了不止一个档次:“骨横斜其满地,汁淋漓以沾裳。”有这等伙食,待遇自然也差不了。除了工资,毕际有还给蒲松龄发纸墨费、灯火费等补贴。而且寒冬腊月,蒲松龄住的是绰然堂,里面供暖设施一应俱全;三伏天,蒲松龄则住霞绮轩,不但凉快舒适,且有五万册图书相伴,简直就是读书人求之不得的好日子。很快,蒲松龄的钱包也不再那么瘪了。

蒲松龄科考落第,经济困难,于是身兼数职,才有了《聊斋志异》

按理说在毕家生活得如此安逸,蒲松龄应该会心满意足,只顾着养尊处优了吧。不,蒲松龄深知想让妻儿过上好日子,光靠死工资是远远不够的。他在教书之余,还干着好几份兼职。

毕际友是场面人物,很多事情不好亲自出面。于是,蒲松龄将毕府上上下下那些需要抛头露面的工作都揽了下来,比如替毕家采购、应酬,包括毕际有与相关部门沟通的信件都出自蒲松龄之手,蒲松龄相当于干着经纪人、大管家等好几份兼职,其薪水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实现了财务自由,蒲松龄才有心情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他在40岁时开始写《聊斋志异》。每当听到有人讲奇闻逸事,他就拿个小本子认认真真记下来。好朋友曾劝他说“聊斋且莫竞谈空”,蒲松龄不听,一如既往地写。而且他有个一直支持他写作的好妻子。蒲松龄离家的日子,她养老育小,从无怨言。在偏僻的农场老屋,夜里常有狼出没,她就整夜纺线以驱狼。正是后院安稳,才让蒲松龄没有后顾之忧地写作。到了晚年,蒲松龄的生活得到了大大改善,家里的田地也从20亩增加到了50亩,还雇了劳动力,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蒲松龄科考落第,经济困难,于是身兼数职,才有了《聊斋志异》

虽然没有实现靠科考当官的梦想,但蒲松龄总算摆脱窘困,奔上了小康,一直活到76岁。他的《聊斋志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靠兼职改变生活的奋斗之路也值得后人称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