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仕兩朝,“神探”形象已深入人心,然而他的才略功勳遠不止於此

隨著影視劇的熱播,狄仁傑的“神探”形象已深入人心。然而,狄仁傑的才略功勳遠不止於此。他歷仕唐高宗與武則天兩朝,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以仁愛豁達之心糾正武則天統治時期的種種弊政,以圓融變通之智終令武則天還政李唐,堪稱“唐氏砥柱”。名相與“神探”的角色集於一身,狄仁傑不愧為千古稱頌的傳奇。

歷仕兩朝,“神探”形象已深入人心,然而他的才略功勳遠不止於此

斷案如神的大法官

著名的漢學家,荷蘭人高羅佩曾寫過一本著名的偵探小說《狄公案》。《狄公案》共發行100餘萬冊,被譯成多種外文版本廣為流傳。自此,“神探狄仁傑”的名號家喻戶曉。

狄仁傑,字懷英,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卒於武周久視元年(700)。他生於一個庶族官宦家庭,少時接受了系統的封建傳統教育,思維敏捷,卓然超群。後來狄仁傑以明經(唐代科舉考試科目)中第,出任汴州參軍。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 ,狄仁傑升任大理丞,掌管刑獄訴訟等事宜。他上任後,明辨是非,秉公執法,一年中解決了大量的奇案、冤案。在涉案的一萬七千餘人中,沒有一人蒙冤,狄仁傑因此成為舉朝聞名的“斷案如神的大法官。”小說《狄公案》便是參照這段歷史,講述了狄仁傑破案斷獄的傳奇故事。

據記載,狄仁傑斷案以“平恕”著稱。唐高宗儀鳳元年(676), 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砍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的柏樹而惹得唐高宗大怒,隨即被捕人獄。唐高宗下令處死權善才,這時,狄仁傑卻提出權善才罪不至死。唐高宗聽後憤怒地說:“權善才砍昭陵的樹木,是陷朕於不孝的境地,罪該萬死!”狄仁傑不慌不亂地對答說:“臣深直言進諫,自古就是很難的事情。然而,臣以為,遇到夏桀、商約這樣的暴君,直諫固然難;而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直諫則很容易。如今,權善才的行為按照大唐律法不應判死罪,而陛下堅持要殺他,則使律法無法取信於人。”看到唐高宗面色稍緩,狄仁傑接著說:“何況, 陛下因權善才誤砍樹木而殺他,千百年後人們將如何評價陛下呢?臣不敢奉旨殺權善才,而損害陛下的身後聲名啊!”一席話竟說動了唐高宗, 權善才因此被免除了死罪。

唐高宗調露元年(679) ,狄仁傑出任侍御史,負責審訊彈劾官員的案件。當時的司農卿韋弘機正奉命建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官殿。他極盡奢華之能事,將這幾座宮殿修得氣勢宏偉,富麗堂皇。狄仁傑認為此舉將引導君王追求奢靡之風,上疏彈劾韋弘機,唐高宗准奏將其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深得高宗寵信,平日飛揚跋扈,朝臣敢怒而不敢言。狄仁傑毫不畏懼地站出來揭露王本立的罪行,並上疏請高宗依法處置。得知唐高宗想要寬赦王本立,狄仁傑立即勸諫道:“朝中即使英才不多,難道缺少王本立之流嗎?陛下何苦為了一個獲罪的王本立而曲解國法啊。 ”後來,王本立終被定罪。

狄仁傑執掌刑獄的數年內,執法明理,伸張正義,使司法的風氣肅然。他懲治了不少惡人,也平息了無數冤案,成為深受百姓擁戴的斷案神探。

歷仕兩朝,“神探”形象已深入人心,然而他的才略功勳遠不止於此

以百姓心為心

老子云: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後人常引用這句話來讚譽狄仁傑。狄仁傑為官數十載,始終勤政為民,心懷仁愛,體恤民間疾苦。他不畏權貴,甚至敢於 拂逆聖意,拯救了不少無辜的百姓。

狄仁傑任度支郎中時,一次隨唐高宗出巡,途中經幷州的一座妒女祠。幷州長史李衝玄唯恐妒女祠對帝后不祥,決定徵發數萬百姓拆除此祠。狄仁傑聽後立即反對,並說:“天子出行, 有千乘萬騎相隨,風雨清塵酒道,何須擔憂妒女之害?”就這樣,狄仁傑使幷州數萬百姓免於賦役。唐高宗聞知此事,連稱狄仁傑“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 ,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他到任後,協調寧州各民族的關係,使“內外相安,人得安心”, 百姓都為他立碑頌德。後來,狄仁傑出任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他了解到吳、楚等地官吏迷信,建造大批供奉神靈的祠廟,勞民傷財,便下令搗毀了1 700多座祠廟,從而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博州刺史琅琊王李沖和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反武。武則天出兵平亂後,將與越王李貞株連的人都關進大獄,準備處死。狄仁傑深知大多數囚徒都是平民百姓,因受越王軍隊的脅迫才在軍中服役。於是,他上疏武則天,說:“這些人忤逆不是出於本心,望陛下體恤他們的苦衷,從輕發落。”武 則天深知狄仁傑一心為公,便採納了他的建議,將這批囚徒改判流放,這批囚徒在流放途中,經過狄仁傑曾任官的寧州時,與當地百姓一同俯在為狄仁傑所立的“德政碑”前,痛哭失聲,感懷其思德。

越王兵敗後,狄仁傑被任命為豫州刺史。當時的宰相張光輔平定能王叛亂有功,他手下的將土自恃功高,四處屠殺降卒以邀戰功,還向狄仁傑大肆勒索。狄仁傑當面怒斥張光輔說:“ 禍亂河南的原本只有李貞一人,如今死了一個李貞,卻生出千萬個李貞!”張光輔不解地問此話何意。狄仁傑說:“你領兵30萬討伐李貞,豫州百姓聽聞唐軍來到,都出城投降,你卻放任士兵殺害降卒,無辜之人屍橫遍野,這不是比千萬個李貞禍害更甚嗎?”狄仁傑越發激動地說:“ 我若有尚方寶劍在手,恨不得架在你的脖子上!”張光輔啞口無言,卻怒火中燒。不久後,張光輔參奏狄仁傑妄自尊大,以下犯上,致使狄仁傑被貶為復州刺史,後來又降為洛州司馬。

武則天晚年崇信佛教,大興佛寺。久視元年(700) ,武則天想要修造浮屠大像,需耗費錢財數百萬,動用無數百姓服勞役。狄仁傑上奏說: “佛教以慈悲為懷,如果勞民傷財做表面修飾,便背離了佛教的宗旨。如 今邊境尚未安定,水早災害頻發,倘若虛耗官銀,萬一方有難, 將如何解救呢? 武則天接受了狄仁傑的勸誡,將修佛像一事作罷。

狄仁傑一心為公,仗義執言,是唐明有名的淨臣。然而。他又不僅僅是個直來直去、意氣用事的臣子。在武則天這樣嗜殺殘暴的女皇身邊為官,需要極強的應變能力和極高的政治智慧,狄傑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歷仕兩朝,“神探”形象已深入人心,然而他的才略功勳遠不止於此

天授二年(691) ,狄仁傑被武則天召回朝中,出任宰相。武則天對狄仁傑說:“ 你任豫州刺史時政績卓著,後來卻被貶官,是因為有人在我面前進讒言,你知道是誰麼?”狄仁傑說:“陛下如果認為臣有過錯, 臣必當改正;如果認為臣沒有過錯,那就是臣的大幸。臣不知道進言之人是誰,但既然同朝為官,請陛下不要告訴臣他的名字。”一番寬仁得體的話令武則天也不禁由衷讚歎。

同年,由於武則天大興酷吏,鼓動告密之風,覬覦皇位的武承嗣(武則天的侄子)趁機勾結酷吏來俊臣誣陷狄仁傑,欲除去阻礙自己爭位的心頭大串。狄仁傑以“謀反罪”被打入 大牢,接受來俊臣的審訊。來俊臣明知狄仁傑蒙冤,已經預備動用大刑令他認罪。誰知,來俊臣剛問一句:“ 狄仁傑,你可知罪?”狄仁傑便應聲而答:“ 武氏建的是大周,我是大唐舊臣,確實參與了謀反,甘心被誅!’’ 來俊臣得到供狀,喜出望外,便把狄仁傑收監,只等最後行刑了。

狄仁傑為何不合常理地急著認罪呢?因為他對大唐律法和判官心理瞭如指掌。首先,大唐律法規定,一經訊問便認罪伏法的人可以免於死刑。狄仁傑急著認罪,至少保住了性命,為申冤贏得了時間。其次,認罪後就不必受刑,狄仁傑不僅避免了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像很多忠正之臣一樣在獄中被折磨致死的悲劇。再次,他斷案無數,對判官的心理非常瞭解,因而深知一旦犯人認罪,判官便會放鬆警惕,他也就有了自救的機會。

於是,狄仁傑在這天晚上秘密寫了訴 狀,將冤情陳述於其中,縫在棉衣內側。然後,他叫來一個名叫王德壽的判官,對他說:“近日天氣炎熱,

去掉棉花,做成單衣拿回來”。王德壽並未起疑心,反而勸說狄仁傑供認與另一位大臣楊執柔同謀,以減輕自己的罪行。狄仁傑堅決不認,用頭撞擊柱子,血流滿面,並說:“ 倘若我狄仁傑做出這等事,當天誅地滅!”王德壽大驚失色,慌忙拿起棉衣直奔狄府。狄仁傑的兒子拆開棉衣,看到訴狀後,面見武則天為其父申冤。武則天立即召見狄仁傑,通過比對筆跡發現狄仁傑謀反的證據為假,便釋放了他,儘管狄仁傑仍被貶為彭澤縣令,但能從酷吏的獄中活著出來已經是莫大的奇蹟。

狄仁傑獨具智慧,善於變通不僅體現在“逃獄”這樣自救行為上,更體現在光復李唐的歷史壯舉上 。

歷仕兩朝,“神探”形象已深入人心,然而他的才略功勳遠不止於此

“唐氏砥柱”名垂青史

武則天晚年時,傳位於誰的問題使她備受困擾。一邊是親生骨肉李姓,一邊是她深為倚重的侄子武姓,武則天猶豫不決,常常為此寢食難安。狄仁傑深知,武則天雖貴為帝王,終不會泯滅身為女性的情感,尤其到了晚年,就更加看重母子親情的分量。

一日,狄仁傑對武則天說:“陛下, 立親生兒子為嗣,您可以千秋萬歲供奉於太廟,承繼無窮; 而立侄子為嗣,則從未聽說過有在太廟中供奉姑母的事情。骨肉至親與外侄相比,孰親孰疏,相信陛下自有聖斷。”武則天有些不悅地說:“這是朕的家事,豈能讓你來預知?”狄仁傑語重心長地說:“帝王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有什麼不是陛下的家事呢?陛下為元首,臣子為股肱,君臣本是一體,何況臣官至宰相,怎能對立嗣的大事不聞不問呢?”武則天有些心動,但終究沒有下定決心。後來,狄仁傑數次進諫,力舉廬陵王李顯,激動時每每涕泗橫流。

武則天晚年寵信兩個男寵,名叫張昌宗和張易之。兩人雖紅極一時,但也不免擔憂武皇死後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他們深知‘狄仁傑德高望重,便向他諮詢永保富貴的方法,狄仁傑說:為今之計,你們應當力勸陛下迎廬陵王李顯入宮,立為太子。這樣你們就立下了大功,太子即位後必會寵信你們。”

張昌宗與張易之茅塞頓開,於是日夜在武則天的耳邊唸叨李顯的賢德。久而久之,武則天果然被說動。

一次,狄仁傑面見武則天,再次痛陳立嗣事宜 叩請武則天順應民心迎回李顯。說到動情處,他又不禁淚流滿面,武則天甩手,輕地說:“還你太子。”這時,屏風一開,李顯正站在那裡鳴咽不已。狄仁傑看到太子歸來,喜不自禁。這一幕被史書記載為 “卒復唐室”,狄仁傑也因此被後人尊為“有再造唐室之功”、“唐室砥柱”。

武周久視元年(700) ,狄仁傑病逝。自青年時代到老耋之年,狄仁傑為官大半生,鞠躬盡瘁,為社稷民生和大唐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勞。他死後,朝野慟哭,百姓哀號。

注:以上內容源自《歷史真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