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冷门”养鸵鸟 “鸵”起扶贫梦


安徽凤阳:“冷门”养鸵鸟 “鸵”起扶贫梦


大清早,贫困户袁学兰(右)正在给她的“宝宝”们喂草料。

一群鸵鸟或闲庭信步、或安静啄食、或眯眼小憩……这样一幅鸵鸟休闲觅食图,不是在非洲陆地上的动物世界,也不是在动物园里看见的场景,而是出现在凤阳县临淮关镇姚湾村鸵鸟养殖基地中的一幕。

要说起这些自带眼影、睫毛弯弯、脖颈细长的“大家伙”,几年前,在这里的村民看来,还是个稀罕物。

一大早,贫困户袁学兰就来到基地,原本只懂得在家养鸡养鸭的她,如今喂起鸵鸟来,一点也不生疏。只见她拎着两大桶饲料,嘴里一边嘟囔着“宝宝、宝宝”,一边很是讲究地往食槽里撒饲料。

“来这里上班一年多,这群鸵鸟是我看着长大的,不怕生,一喊就来。”操着一腔地道口音,袁学兰在喂食的同时,还不忘把草料摊匀。

今年60多岁的袁学兰,老伴儿已经过世,独自带着儿孙生活,其实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因为家庭原因致贫,对这份来之不易的饲养工作,倍加珍惜,“每个月有1800元的工资,加上20只鸵鸟苗在基地托管饲养,一年下来有将近4万元的收入,孙子有的吃,儿子瞧病的钱也有了着落。”


安徽凤阳:“冷门”养鸵鸟 “鸵”起扶贫梦


紧邻淮河的凤阳县韩氏鸵鸟养殖基地。

2016年,坐过办公室、下过海、务过工的韩见斌,在朋友的引荐下,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凤阳县韩氏鸵鸟养殖基地,开始从事鸵鸟养殖。

尽管在乡亲们看来,这是个冷门行当,但外出见过世面的韩见斌并不这么认为,“正因为是大家眼中的冷门,所以圈内竞争压力小。比起家禽,鸵鸟不仅能看还能吃,风险低效益高,选择这个稀奇品种,可以避免产业同质化。”

经过近两年的养殖,如今鸵鸟在韩见斌眼里,浑身上下无处不是宝:“羽毛可作为高雅的装饰物,肉富含钙铁锌硒而且低脂肪低胆固醇,蛋壳还可雕刻绘制成精美的工艺品。一只成年鸵鸟,光一年产蛋就有70枚,按照200元/枚的市场价,这就是笔不小的收入。”

看着栏子里的鸵鸟一天天长大,韩见斌的心里也越来越有底。如今的养殖基地内,拥有种鸟120只,其中非洲鸵鸟105只,澳洲鸵鸟15只。


安徽凤阳:“冷门”养鸵鸟 “鸵”起扶贫梦


鸵鸟蛋壳加工制成的工艺品。

别看韩见斌是跨行养殖,说起鸵鸟头头是道,“6个月大的鸵鸟基本不用操心,饲料干净圈舍卫生就行,一个星期对基地消毒一次,半年给鸵鸟喂一次清虫剂,成活率能达到98%。”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大,如今的鸵鸟养殖基地,还带动了5户贫困户就业,袁学兰就是其中之一。韩见斌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贫困户在基地上班不仅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有的还购买幼鸟在基地托养,等成年后按照18元/斤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回收,一来可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二来也能激发他们的脱贫积极性。”

按照韩见斌的规划,明年准备继续扩建30亩养殖基地,同时,把鸵鸟跑道、儿童娱乐中心和产品展示馆建起来,争取作为凤阳县的示范养殖基地,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鸵鸟养殖的行列。在他看来,到时再吸纳10户贫困户到基地就业不成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