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臃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一、名家註釋

王冰注:“然陽氣者,內化精微,養於神氣,外為柔耎,以固於筋”。

張介賓:“神之靈通変化,陽氣之精明也,筋之運動便利,陽氣之柔和也。”

中醫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二、何為陽之精,陰之精;陽之柔,陰之柔?

從原文上看,陽氣有兩種狀態,一種是陽氣之精,另一種是陽氣之柔,先來區分一下什麼是陽氣的精與柔。日為太陽,月為太陰;日為太陽之精,月為太陰之精。陽之精者,日也;陰之精者,月也。陰陽之精的關係好像日月的關係,日月又相互牽制對方。太陽之精主“陽化氣”,太陰之精主“陰成形”";陽化氣在外主動,陰成形在內主藏。太陽之精盛則氣足,太陰之精盛則形滿。太陽之精主太陰之精化為氣,太陰之精主太陽之精之收藏。使陽搏而勿浮,陰搏而勿沉。

什麼是陽之柔呢?根據精與柔的陰陽關係,根據陽之精為太陽,陽之柔應為少陽;陰之精為太陰,陰之柔應為少陰。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

少陽主陽生,少陰主陽藏,少陽與少陰也是彼此相互牽制,少陽生陽時就是要防止少陰過寒而下沉,少陰潛藏時也要防止少陽過熱而生髮。少陰、少陽為小陰、小陽,還處於生長期,與太陽、太陰相比較其功能相對緩和,因此主柔。

中醫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三、立地之道日柔與剛

經文當中提到了“柔”字,與柔相對的具有陰陽關係的字就是剛,有成語叫剛柔相濟,也表明了他們之間的陰陽關係。剛柔一詞在《黃帝內經》當中很多次提及,但解釋得比較清楚的是《周易》中的《說卦》,還有邵雍的解釋也很精闢,因此在這節中特別加以引用,同時介紹一下邵雍。

釋字:柔者,《說文解字》:“本曲直也。”剛者,《說文解字》:“彊斷也,強者,弓有力也。有力而斷之也。”

《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三オ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選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從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天之道為陰陽,地之道則為柔剛。對應這段話,北宋易學大家邵雍有一段解釋,曰:“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柔ー剛交而地之用盡之矣…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中醫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這樣看來,天之道成四氣,是氣的升降沉浮,是無形的。地之道成四維,是形的生克乘侮,是有形的。因此柔剛象地屬陰,是對有形事物陰陽關係的一種描述。根據“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天之道”為陰為陽,陰陽者,寒熱也,寒熱者,氣也;“地之道”為柔為剛,柔剛者,虛實也,虛實者,形也。

中醫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