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淘金” 中国企业应绷紧风险之弦!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近年,随着走出去经济战略实施,有不少中国企业已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成功投资置业;更有不少企业跃跃欲试,意欲到国外市场“淘金”,去分享一杯世界经济发展之羹。但愿望与现实往往很难一致,用“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来形容当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现状再恰当不过了。

为何这么说?远的不说,就拿最近几起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委内瑞拉、秦国、印尼、墨西哥、美国等国签署的高铁承建工程,因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被毁约造成巨大资金损失的情况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顺利,也并非情与所愿。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企业要想参与拓展全球资源、重构企业全球价值链、实现全面战略升级,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前行之路障碍重重,稍有不慎,就会折戟沉沙,赢得惨败。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343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3914.5亿元人民币(折合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71.8%。这表明,目前中国企业并没有被一些走出去中国企业的惨败案例所吓倒,依然凭借自身胆量和智慧去搏杀世界市场,这是值得称赞之处;但同时也说明不少中国企业对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仍认识不足,“头包铁皮”四处乱撞,不碰得头破血流,是绝不罢休的。显然,走出去有风险并不可怜,怕的是对风险估计不足,甚至对善意的提醒持置若罔闻态度,那就很危险了。

针对我国企业将来走出去越来越多,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深度、广度逐渐深化等特点,中国政府非常有必要对企业进入风险提示和引导,让中国企业树立足够风险意识,增强走出去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中国企业也要提高走出去风险自律能力,消除盲目跟风倾向,谨慎走出去,时刻绷紧风险之弦,宁愿把最坏的结果都预设到,防止发生走出去损失之后再追悔现象。从目前看,绷紧风险之弦可从政府与企业两方面切入:

首先,中央政府应有所作为,切实履行保护之责,对有走出去意愿的中国企业通过培训、网络媒体等提供专门风险引导,一方面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防范意识,消除盲目从众心里;一方面将拟走出去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然后提供给相关中国企业;或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企一策”风险防范方案,当好中国企业参谋,防止上当受骗或把握不准等现象发生,避免中国企业走出去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中国企业增强内在风险防范功能,准确把握走出去动机和风向,避免只为了响应中央政府号召而赶时髦现象发生。

一要明确走出去的底气和目标,知道自己走出去的竞争优势所在,能拿出自己具有国际能力的产品或技术,不打无把握之仗,提高走出去获胜机会。同时,要懂得自己走出去的目的所在,是想通过自身优势的质量和服务体系,抢占价值链的高端?

还是想通过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海外拓展寻找“价值洼地”,摊薄企业发展的成本以实现快速扩张?只有确立走出去定力,找准一个目标,走出去才会不走弯路,少付出不必要代价。

二要对走出去的国外市场有清晰认识,防止被国际舆论指责“输出低端产能”;同时,要认清有关市场在产能合作时的核心诉求和实际接纳能力,做到决策有的放矢,不打败仗。

三要对走出去的市场风险有充分心理准备。走出去面临的是完全陌生的市场,法律政策、体制运作、文化习俗等多方面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也与国内不同,这些都要有化解预案,尤其对国外市场可能面临的政治动荡、经济颓败及各种突发事件,都应做好准备,这样走出去才会无风险之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