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以江淮為國命

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形成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遠有魏晉南北朝,中古有南宋與金元的對立,甚至到了近代,由於戰亂頻繁,也頻繁出現南北對峙,當然,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最終統一中國大業的,是北方的政權。

南方的政權能夠長時間偏安一隅,離不開多種因素。相比於長期戰亂的北方,中國南方地區處於相對的和平穩定,有利於建立穩固的統治;而隨著唐宋以後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甚至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南方政權有了充足的經濟資源維持偏安甚至是組織北伐;當然,中國南方水網密佈的自然地理條件,則給予了南方政權在軍事防禦上的優勢。

長江脆弱的“天險”

說到“天險”,我們總是不能不提到長江。也許是赤壁之戰讓人印象太深刻,長江被很多人視為是難以逾越的天塹。然而,無數的戰例表明,長江對於北方政權而言並非是什麼不可突破的障礙,要不然,北方統一南方的歷史就不會一再重演了(明朝是絕無僅有的從南往北實現統一的朝代)。

古人云:天下以江淮為國命


長江中下游流域

為什麼寬闊的長江並不能有效地抵禦北方征服大軍的南下?對於所有企圖憑藉長江實現“劃江而治”的南方政權而言,,如果把防禦重點設在長江,在戰場上面臨的是各種劣勢:長江本身太長,自宜昌以下延綿數千裡,防禦的一方不可能處處佈置重兵,而進攻方卻可以選擇一點進行突破;長江中下游的水文條件並不有利於防禦,因為總體而言,這一帶地勢平緩,河道平直,只有少數地區水流湍急,能給敵軍渡江製造障礙。

而最致命的一點是,長江防線離古代南方政權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太近。在古代來說,直到北宋時期,中國南方廣大的區域開發程度都很有限,因此中國南方的經濟中心就在長江流域一帶,更具體而言就是依託從成都平原到長江入海口的這塊狹長區域。在絕大多數南北對峙的局面下,南朝的力量中心都是長江流域本身,一旦長江流域不保,剩下的地方就基本上是傳檄而定。所以,為何以南京為國都的政權大多短命,因為南京就處於最前線,一旦長江被突破,這裡就無險可守,都城一遭攻破,政權自然滅亡。

古人云:天下以江淮為國命


南京段長江

而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長江南岸的地理特徵是丘陵地貌,各塊小平原被丘陵分割,陸路交通不便。所以南方的交通主要依賴水路,物資的運輸和統治、控制也均需要憑藉水上交通。而長江恰恰是這樣的水上交通的幹道,從湘江水系到贛江水系,再到新安江和錢塘江,是一個整體的水網。這些地域主要是依靠長江連接,從人員通行、運糧到運兵、傳遞信息等等均要通過長江。所以長江是南方交通的生命線,是血管!而不適合作為防禦的第一道防線,誰都知道血液流通不暢,或者是失血過多會是什麼後果。

因此,南下的北方軍隊只要瞞天過海,聲東擊西,長江天險往往就消解於無形。典型的例子有,西晉從中上游區域順流而下消滅吳國;蒙古軍隊先南下征服了大理,而後才多路並進征服南宋;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三路發起攻勢,讓國民黨軍隊首尾無法相顧,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迅速土崩瓦解。

淮河水網密佈的防禦體系

長江以北有一條重要的河流——淮河。今人理解的“淮”,僅僅是一條線的淮河。但古人說的“淮”,則是兩淮,兼有淮南、淮北。說到淮南、淮北,今人眼前浮現的又是兩個點,但古代卻是兩個面,而且是兩個巨大的面。

淮河與黃河自古就有多條天然水道相連。淮河與長江雖然沒有天然水道相連,卻依賴人工運河,也實現了密切聯結。這就使得淮北(黃淮區)、淮南(江淮區)成為兩個重要的地理單元,進而又在黃河、淮河、長江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軍事、經濟關聯。所以,古人說的“淮”,是一個複雜水系構成的縱深地帶。

古人云:天下以江淮為國命


▲淮河流域示意圖

這個縱深地帶在戰術上是一個巨大的減速帶,在戰略上則是一個巨大的過濾網。南朝可以利用淮河、泗水體系,形成便利的水上交通線。同時又可以用這個水網地帶本身,限制北軍的騎兵優勢,遲滯敵人的攻勢。反之,北軍面對兩淮地區,如果逐個據點進行攻擊,就會陷入消耗戰,有可能還沒看到長江,就遭到對手的反擊。如果北軍選擇繞開前沿據點,快速穿插南下,又必然在沒有達到長江之前就暴露自己的主攻方向。

此時,長江的劣勢得到了彌補,優勢反而發揮出來了。那就是,長江確實是一個交通上的天塹——天然巨型塹壕。南方軍隊此時既然已經鎖定敵軍的主攻方向,就可以立足長江,進行針對性佈防。北軍一旦無法突破長江防線,或者即便暫時過江卻不能立足,那就只能全面後撤。此時,之前繞開的那些據點,就可以層層截擊。南軍且可利用水路交通線,進行追擊。

古人云:天下以江淮為國命


淮河

當南方政權據有江淮,就不僅擁有一套難得的天然防禦體系,而且還能成為展開北伐的軍事基地。這是因為,淮河地區雖然在明清時期以窮苦多災著稱,但是在宋以前的歷史上,江淮地區是極其富庶的,到中晚唐甚至有“天下以江淮為國命”的說法,江淮地區提供的賦稅為唐朝中央政府維持統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在江南地區未得到充分開發以前,兩淮地區的作用可以說是無比重要,無論是展開進攻或者就地組織防禦,都能在當地直接徵集人力物力以維持軍事行動,而無需從大後方補給。

古人云:天下以江淮為國命


東晉南北朝的戰爭史,便是最好的註腳。前秦君主苻堅率領大軍南侵東晉,他自誇只要把自己軍隊的馬鞭子都投進長江裡,便能讓長江斷流,秦軍便一馬平川。然而,苻堅的軍隊甚至沒能看見長江,因為在淝水之戰中他們便被晉軍打得一敗塗地,這場古代經典戰役就是發生在淮河流域。

劉宋元嘉北伐失利後,北魏軍隊乘勝追擊,一直將劉宋軍隊逼至江北,但宋軍在淮南江北一帶處處抵抗,使得北魏大軍到達長江北岸的瓜步山後便難以繼續深入,只得退兵。而一百多年後,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已經失去了江淮,只能與北方的隋朝隔著長江對峙,長江天險完全不堪一擊,隋軍僅僅用了20天便攻佔了建康城,滅亡了陳朝,實現中國統一。

古人云:天下以江淮為國命


隋朝滅陳示意圖

因此,“守江必守淮”,一統天下也必先控制江淮,這成了南北統治者的共識,因此江淮地區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正如明末清初方輿地志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所做的評價:對於偏安江南一隅的小朝廷而言,“其時之盛衰,大約以淮南北之存亡為斷。”

中國以秦嶺-淮河作為南北的分界,從軍事戰略的角度來說,也是十分有道理的。淮河流域在中國歷史上成了維持南北方均勢的平衡點,若南方政權在此地區佔優,則能充分發揮水系發達的優勢,阻擋北方軍隊南下;而北方控制江淮,則能極大地削弱南方的“水勢”,讓自己擅長的“陸路”成為戰場的主導。

古人云:天下以江淮為國命

古人云:天下以江淮為國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