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大战”,钢琴机器人真的战胜人类了吗?

“人机大战”,钢琴机器人真的战胜人类了吗?

在《开学第一课》上,钢琴大师郎朗带领自己的两个爱徒和钢琴机器人来了一场“人机大战”,并和机器人联袂演绎了带有中国传统民族色彩的钢琴作品《彩云追月》,机器人“Teo”和郎朗师徒的精彩表演为全国的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让全国人民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人机大战”,钢琴机器人真的战胜人类了吗?

在这场以速度为评判标准的人机PK中(参照标准是演奏《野蜂飞舞》),情感的表现不作为评判标准,仅是以弹奏速度为唯一的标准的前提下,机器人“Teo”以领先两秒的速度赢得了这场比赛。

问题来了,“Teo”真的赢得了这场比赛吗?

这里的标准是手指的数量。

“人机大战”,钢琴机器人真的战胜人类了吗?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的手指是十个,而机器人的“Teo”的手指是53个。并且手指是白键和黑键已经设计好了,机器人不用抬手,不用挪任何位置就可以轻松弹奏,他只要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到了每一个手指需要弹奏的时候轻轻一按就可以了。

人类就不行了,只有两只手,面对着钢琴88个键,九个组(七个完全组合两个不完全组),两个手指要横跨这些区域,还要有极快的速度,人类在钢琴的弹奏的难度上上要比机器付出的多的多。

假设,不用53个手指头,仅是两个人用四手联弹的方法,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音区里弹奏,经过两个人的磨合训练,再和机器人比弹奏速度,机器人还能胜出吗?

“人机大战”,钢琴机器人真的战胜人类了吗?

我想说的是,十个手指和53个手指其实没有可比性的,可比的仅是机器在弹奏钢琴方面由于可以制造尽可能多的手指来进行弹奏,比人类手指多,可以缩减弹奏的难度之外,人类在这些方面没有任何优越性。

人类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肢体训练,在弹奏准确的情况下,一点一点的提高弹奏速度。并且,速度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比如李俊杰小朋友,年仅十岁,但他弹钢琴已经有五年了,机器人“Teo”出生三天就会弹钢琴了。

弹奏的手指不一样多,评价的标准没有可信度,这样的胜负是没有意义的,唯一的意义是因为——科技发达了,会弹钢琴的机器人制造出来了,仅此而已。

同理,包水饺的机器人也制造出来,擀面条的机器也制造出来了,为什么大街上叫卖的噱头还是“手工水饺”“手擀面”呢?

因为,手工做的好吃啊。那,弹琴机器人有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听机器人弹钢琴了吗?不用钢琴家弹奏了?

肯定不会,因为机器人弹奏的不如钢琴演奏家弹奏的好听啊,这是机器不可取代人类的一个根本的地方——他们没有情感属性,仅仅是弹奏音符而已。

至于情感属性,那是一个更大的话题。

机器人弹奏是匀速的,是平衡的,在机器人弹奏的作品里没有强弱快慢等情感属性,是四平八稳的。

而,人类的弹奏属性是:强的节奏会有快的速度,弱的节奏会有慢的速度,虽然并不恰当,但这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至于作品里的渐强、减慢、突强、很弱等情感处理,机器人是弹不出了的,因为他是匀速的。

所以,当很多人问我弹琴要不要使用节拍器的问题时,我一定会告诉人家,千万不要使用节拍器,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依赖节拍器,因为节拍器是匀速的,过分强调节奏的准确势必一定会损伤音乐性,弹出来的作品没有乐感那还是音乐吗?

枯燥的练习必然会造成机械训练,而孩子拒绝成为机器,拒绝没有情感,这是很多孩子不愿弹钢琴的原因,这样的练琴方式让孩子的兴趣丧失殆尽,他还会喜欢练钢琴?

钢琴的学习需要强制性,但绝不是没有音乐的机械训练。

钢琴机器人的出现让我们看明白了,在有情感表达方面机器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而,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重要输出口,没有强弱,没有变化,没有顿音、跳音、只有连贯的机器,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人类情感的朋友。

就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