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偏見:什麼叫貴?什麼叫便宜?

同樣的100元,感受大不同

我們假設,週末,你去4S店看車,挑來挑去,選中一款30萬的SUV。銷售對你說:“先生,這款車是咱們的熱銷車型,目前沒有優惠,但您願意花10分鐘填一份調查問卷的話,可以給您便宜100元。”

聽到這,估計你會想:“老子花30萬元買車,才優惠100元?你是在逗我嗎?”

我們再假設,還是這家4S店,你開車來做保養,換機油。銷售對你說:“先生,您願意花10分鐘填個問卷嗎?300元一桶的機油可以給您優惠100元。”

這時候,你八成就會滿口答應,覺得自己真的是“抄上了”。

面對同樣的100元,我們有時顯得毫不在意,有時又顯得無比在乎。仔細回想一下,這種看起來自相矛盾的事,估計大家都沒少做。根本原因,主要在於“比例”二字。

一輛價值30萬元的車,優惠100元只是節省了三千分之一,消費者感覺一點便宜沒佔,這種優惠不值一提;但對於300元的機油來說,便宜100元就是省了三分之一,佔便宜的感覺“蹭”就上來了。

比例偏見:什麼叫貴?什麼叫便宜?

同樣的金額,不同的參照對象會導致價格比例的不同,而不同的比例帶來了不同的感受,進而帶來不同的決策與行為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比例偏見”。

比例有偏見,掏錢莫打臉

消費心理學研究表明,用戶普遍存在認知上的比例偏見。

在很多場合,人們本應考慮數值本身的變化,但是卻更加傾向於考慮比例或者倍率變化。這說明人們對比例的感知,比對數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或許有人還記得王石的“捐款門”事件。

2008年5·12汶川地震後,王石當天宣佈萬科將捐款200萬元。這一筆錢,要是出自老金這個普通人隻手,早就被媒體傳開了,我也會成為慈善之楷模。但正因為捐款的人是王石,這就引發網友和一些媒體的質疑。

不少人認為,萬科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地產上市公司,年銷售額超3000億元,只捐出區區200萬,實在說不過去。辦了一樁善舉的王石,反倒被人批評一番,最後愣是捐出1個億重建災區才算了事。

難怪有人說:比例有偏見,掏錢莫打臉。

比例偏見:什麼叫貴?什麼叫便宜?

比例偏見中的商機

1、放大促銷價值

大量試驗與經驗證明,當商品價格低於100元,優惠的比例,也就是折扣,更加吸引消費者;當商品高於100元,直接寫上優惠金額,更加吸引人。

一條10塊錢的巧克力,就算打八折也只是便宜2元,在海報上寫立減2元,消費者可能無動於衷,所以這個時候,海報上最好寫“打八折”;但售價一萬元的GUCCI包,打九折就是便宜1000元,這時候寫直降1000,就比九折促銷看起來更吸引人。

當年噹噹與京東在圖書領域大打價格戰,噹噹採取“打折”策略,大部分圖書都是直接6折甚至5折,而京東則採取“滿減”策略,給客戶大量發放299-100的券。其實算下來,噹噹的優惠更划算也更實在,但京東就是抓住了消費者比例偏見的心理,最終打贏了這場圖書價格戰。

比例偏見:什麼叫貴?什麼叫便宜?

2、巧設比照對象

適當的轉移參照對象,在用戶心中形成一個新的比例,會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少花了錢,多辦了事。

一雙售價1000元的耐克籃球鞋,店家說現在買我額外送一雙標價50元的襪子,你會心動嗎?或許很難,因為50元的襪子相比1000元的鞋,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便宜。

聰明的商家會這麼幹:

今天我們搞活動,買1000元的籃球鞋,只要再加1元,就能換購一雙價值50元的襪子。結果,願意加1元換購襪子的人,比白送襪子吸引來的人更多——這就是比例偏見的神奇作用。

在最初的方案裡,襪子是白送的,消費者會拿它與1000元的鞋做參照,比例只佔5%;而在換購案例裡,消費者是拿付出的1元與收穫的50元作對比,相當於佔了50倍的便宜,心理當然願意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超市收款臺大多會有加價換購的活動,消費夠多少錢,就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換購雞蛋、捲紙什麼的。

比例偏見:什麼叫貴?什麼叫便宜?

3、善用搭配銷售

把相對廉價的商品搭配在較貴的東西上賣,相比單獨賣廉價商品,更容易讓消費者感到價值感。

比如一款2000元的手機,像素1000萬;同樣配置的另一款手機,像素2000萬,售價只有2200元,大多數人就會覺得很划算,因為從消費者角度,多花200元就是多花十分之一,像素性能卻提升了一倍。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商品對應不同方案,比例偏差策略也不能一視同仁。

比例偏見:什麼叫貴?什麼叫便宜?

說到最後,作為消費者,如何躲過商家這些五花八門的促銷手段呢?

老金認為,歸根到底,消費心理學上的比例偏見屬於人性的弱點,克服它的前提是戰勝人性,這真的太難了。

與其做一個完全理性的消費者,不如先嚐試做一名聰明的消費者

——能夠識別商家的這些把戲,亂花錢、花冤錢的概率自然也就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