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會愛上叔孫通?

叔孫通原本是一個儒生,據說因為長於文章,知識淵博,在秦二世時期,還做過朝廷博士。不過這博士也就做了一會兒——剛被正式任命,就跑路了。按史記的相關記載,那還是一次相當危險的經歷呢——當時因為陳勝起義的事兒,皇帝對說實話的很不滿意,還進行了處罰;但叔孫通卻因此成了正式的博士,還受到了獎賞(二十匹帛和一套服裝)。這自然是叔孫通說了假話。

叔孫通跑路之後投靠過項梁,跟過楚懷王(後來是義帝),跟過項羽……最後一站是劉邦。其學問不好說(以阿岔看至少要算西漢第一大儒),但其為人堪稱一絕。按其同行儒生們的說法就是——擅長阿諛逢迎,見風使舵。還真是,至少從史記的記載看,還真是。他一路跟過十幾個主子,還都是靠著這種絕技得到親近重用的;而一旦遇到危險,他能夠毫不猶豫地,快速地轉身投靠到另一個主子的門下。比如在秦朝,別人倒黴的時候他能夠靠著說假話拍皇上馬屁得到獎賞。比如跟著劉邦後因為劉邦不喜歡穿著儒生服裝的人,他馬上換上劉邦身邊那些莊稼漢一樣的衣服。比如,戰爭期間,他絕對不向劉邦推薦跟著自己的那幫也想在新陣營中混個一官半職的儒生……

按理說這種角色跟劉邦這個泥腿子鬧革命,槍林彈雨中殺出一片天下的應該格格不入。但劉邦偏偏就愛上了他——不僅在剛剛做了皇帝不久就給了他太常的高級職務,賞賜了五百斤黃金,給他身邊的那些儒生都安排了官職;甚至還把太子太傅這種關乎劉氏政權未來的重要職位也給了他。大家要知道,劉邦最信任的、功勞和才華絕對一流的張良也不過給了太子少傅,比他還要差一級啊。

如果這人僅僅只是拍馬屁玩得精,見風使舵的本領高強,那肯定不行;如果僅僅是識時務,會再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兒,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合適的場合,那肯定也不行。因為即使劉邦願意,他手下的蕭何張良們可都不是吃素的,那一幫的眼裡可揉不進沙子。再說了,能降服張良蕭何韓信這種角色的劉邦怎麼可能喜歡上一個草包飯桶?

這人的人品不行,這一點精明如劉邦不可能不清楚。這人喜歡說大話空話,劉邦也不是不清楚。但——

劉邦偏偏就愛上了他,重用了他,甚至讓他的職位比張良還要高。以阿岔看,是因為一件事,就是這件事,讓劉邦認識到了他的作用至少在他的陣營中無可替代。

那就是那個皇帝登基大典事件。雖然政權建立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但朝廷的玩法還依然跟戰爭年代一樣,皇帝大臣還是哥們戰友的玩法。按叔孫通的說法就是還沒有規矩,還比較隨便不正式不正規,而這就顯示不出朝廷的威儀,顯不出皇帝的威儀,就是整個朝廷還不像是朝廷的樣子。這事兒在劉邦的陣營中其他人還真沒有見識過,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也就這叔孫通說知道,也會玩。於是就交給他。他好像也知道劉邦的這幫人是不可能按老規矩辦的,自然就毫不猶豫地把規矩簡化(還因此讓一些儒生笑話,看不起,不合作);但他不介意,規矩該改的還是改。結果自然是他對。結果自然是讓劉邦大為滿意,深感震撼。

我以為就是這個事兒讓劉邦認識到——

一、這傢伙玩的這一套皇帝的權威簡直好極了——讓這幫傢伙拿規矩教訓修理那些自己不喜歡或者不聽話的部下,自己還可以當好人,當閒人看熱鬧,省心,當然是最好的事兒。

二、他應該發現了用規矩管人要比自己親自人為管理人好得多。而這一套玩法,這傢伙是行家。離了這種傢伙還真不行,特別是向國家安定之後,要管的人太多,要管的事兒太多。這種玩法,自然好。而且,最重要的是——

三、劉邦明白,叔孫通是個精於變通的人,不會認死理,不會認死規矩。而變通的最終決定權在自己手裡。唯有皇帝是法外之人,這法自然要發揚光大。所以——

太子也就放心地交給他了。讓兒子跟他學,這天下還怕管不住?

看來人品並不重要,學問規矩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重要的是能夠跟得上形勢的變化,順應時勢。死守規矩,放不下架子,不僅好學問沒用,機會沒有,甚至命都沒了。背叛什麼都沒關係,只要跟著成功走——叔孫通自己也成功了,連帶地,儒家也跟著大放光彩。

劉邦於是愛上叔孫通。

叔孫通於是成了大漢朝第一大儒,成了儒家承前啟後第一人。他成功地把儒家理論和大漢朝朝廷的革命實踐有機的結合了起來,讓儒家從此發揚光大,一路擴張,成為此後幾千年中國社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理論、技術支撐。

劉邦為什麼會喜歡上叔孫通。因為——

這是儒學和封建皇權第一次如膠似漆地——苟合。(阿岔2019,1,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